几天前,大V卢克文在他的新一期视频中提到了中美六代机竞争的话题,并感慨道:“历史的发展有时远远超乎我们预期的速度,从战国七雄的并立到汉朝的建立,仅用了28年;从南宋崖山之战的失败到汉人收复北京城,也不过89年;从国军在豫湘桂的惨败到中国人在朝鲜成功反击美军,期间仅过了6年;从中国的二代战机与美军的接触,到中国五代机的崛起,也仅仅用了十年;而从中国第一款六代机亮相到第三款六代机成功飞行,时间不过8个月。”听到这些话,作为一名中国人,当看到三款六代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成功升空,我的内心无法抑制激动和自豪。
回想以前,我们小时候提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总会指着军事杂志上展示的美军战机。能够了解并谈论这些战机的技术特点,仿佛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孩子们谈论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时,可能已经指向了网上发布的六代机飞行视频。这个转变,既是时代的进步,也代表着我们国家在技术和工业上的飞速发展。 那么,为什么我们如今能够如此轻松地让六代机升空,而像美国这样的强国,却仍然停留在PPT阶段?更有甚者,像英国、法国、印度这样的国家,看似强大,实际上连五代机都未能研制出来,甚至有些国家连设计和制造三代机、四代机的能力都尚未具备。其实,建造六代机对我们来说或许并不困难,而对其他国家来说,却绝非易事。 制造先进战斗机,作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强弱。曾经,美国在工业领域的确是世界领先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不再如冷战时期那样强大。如今的美国,其工业能力的下滑远超我们的想象。二战结束后的美国,迅速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在工业领域独占鳌头。当时苏联虽强,但其工业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上,而美国则在工业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二战期间,美国本土未遭受战争破坏,成为了全球产业资本的避风港,吸引了大量的产业资本和高端军事人才。美国凭借其庞大的产业体系,全球首屈一指,甚至超越了苏联。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的武器输出国,通过出售军火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且培养了大量高端军事人才。如果没有当年“钱老”在美国的经历,可能他也难以成为中国导弹之父。 美元能够长期保持强势,除了与黄金和石油挂钩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二战结束后,全球的产业资本流向美国,使其成为全球最具产业资本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才愿意将黄金存放在美国,从而使得美元成为全球硬通货。然而,随着产业的外迁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不断上涨,渐渐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导致了产业的外迁。 随着产业资本的流失,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工业化转向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体系。这一转变虽然保证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但也让美国的制造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心化。美国工业的空心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甚至连国内高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愈发严重。如今,除了华尔街的精英,美国的高收入群体几乎都是由外国人占据的。与此同时,美国的低端岗位几乎完全被外来劳动力所垄断。 更重要的是,随着美国的产业逐渐外流,制造业的空心化使得美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跟不上,尤其是在战斗机制造领域。美国过去能够依靠大量高技术人才的积累推动战斗机的研制,但如今,制造战斗机所需的关键技术工人和产业支持已难以满足。 而中国则截然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面临着技术封锁,但国家一直把“实业救国”作为战略重点,致力于打造强大的工业基础。过去我们在技术上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业技术逐步迎头赶上,并且在规模上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中国的技术工人通过“逆向工程”掌握了许多国际先进技术,逐渐发展出自主创新能力。 如今,中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的进步令人瞩目,尤其是在战斗机的研发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产业的升级,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对外技术的依赖,逐步迈向自主研发的顶峰。中国的战斗机,无论是在发动机、飞控系统,还是在雷达、武器系统的研发上,已经不再存在技术瓶颈。我们不再需要依赖进口设备,国产化的零配件和研发实力已足以支持六代机的研制。 中国在战斗机制造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也是我们能够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内连续推出三款六代机的原因。如今,中国的六代机已经翱翔蓝天,而美国的六代机仍停留在PPT阶段。这一切,正是中国强大工业和技术的体现。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工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将不仅仅局限于六代机,甚至会出现更加先进、科幻的战机。 总而言之,中国已经在战斗机制造技术上迎头赶上,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和自我突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未来的航空航天领域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