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频繁入侵,烧杀抢掠,给周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抵御这些侵扰,周王朝在北方修筑了连续排列的城堡,称为“列城”,用来防御匈奴的进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根据自己边境的防御需求,也纷纷修建了各自的长城。这些城墙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防线。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修缮,形成了后来人们所说的“万里长城”。
在当时的背景下,长城在抵御匈奴入侵方面效果显著。《过秦论》中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长城的存在让北方入侵者不敢轻易进入内地,士兵也可以安心驻守。
此后历代王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扩建。明朝是最后一个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的朝代,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时期修筑的。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城墙,它是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成一个严密的网络,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长城的真正作用在于,即使入侵者集中力量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只要整段长城仍有强劲的军队驻守,他们就会面临被伏击和阻击的危险,难以安全撤退。尤其是长城扼守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的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即便进入内地,也只能进行骚扰,他们的后勤无法通过关口输送,因此难以在内地长期立足,无法撼动中华帝国的根基。
除了军事防御作用之外,长城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控制边疆贸易。原本中原商人可以自由通行,将货物运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从中获得丰厚利润。然而有了长城之后,朝廷可以对这些边贸进行管控。
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盛产马匹、牛羊、皮草,但缺少中原地区的日用品,如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和工艺品。一旦朝廷对贸易加以控制,北方地区的生活将受到明显影响,而中原地区受影响则微乎其微。通过贸易管控,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类似的道理在现实中也可见一斑。前些时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繁与我们发生争议,我们对香蕉进口进行控制,对方便出现不满,这与古代长城对边贸控制的原理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