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在位三十年,虽然在位期间并未有太多显著的成就,但他在清朝历史中的知名度却很低。相比之下,他的父亲嘉庆帝虽然没有大作为,但因处理和珅的事件而广为人知;道光的儿子咸丰帝因为慈禧的影响,其知名度也被间接提升;同治帝因为在北京街头“走街串户”而不治身亡,成为了许多乡间传说的主角;光绪帝则有着中兴的志向,并且提出百日维新,成为晚清最具改革意识的帝王;而末代皇帝溥仪的经历更是充满传奇,从故宫皇帝到满洲傀儡,再到政治囚犯,成为了历史人物。因此,纵观满清诸帝,道光的名气实在较低。可就是这样一位鲜少为人熟知的皇帝,却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这一决定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道光有九个儿子,但许多孩子都早早去世了。大儿子奕纬、二儿子奕纲、三儿子奕继都过世得很早,尤其是本来被视为继承人的奕纬死后,令道光深感忧虑,认为自己可能得罪了神灵。为了找寻原因,他甚至请来了许多风水师进行解卦,但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后来,孝全皇后为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名叫奕詝。道光在为这个儿子命名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发现令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名字是“绵宁”,而他上一代的皇子名字也都是以“绵”字开头,但到了这一代,他的儿子们都以“奕”字开头。道光发觉,自己这一代的名字中,第一字“绵”的偏旁与他这一代皇子第二个字相同,都是“纟”旁,这个巧合让他产生了疑虑,于是便把第四个儿子的名字第二个字改成了“言”字旁,结果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詝。 道光的前三个儿子去世后,才陆续有了其他儿子,包括奕詝、奕誴、奕、奕譞、奕詥、奕譓等。由于奕譞、奕詥、奕譓的母亲年龄较小,而道光本人也已年老,继承人只能从奕詝、奕誴、奕这三人之间挑选。道光的三弟绵恺没有儿子,于是将自己的五儿子过继给他,实际上,继承人的选择便是奕詝与奕之间的斗争。奕和奕詝虽然同为道光的皇子,但在各方面完全不同。奕虽然在文治武功上不如奕詝,但是真才实学更为突出,性格率真。而奕詝则表现得非常虚伪,擅长奉承和恭维。虽然我们常听说“虚伪不能战胜真实”,但在皇位争夺中,虚伪的奕詝却成功超越了真实的奕,赢得了道光及大臣们的认可。 道光临终时之所以选择奕詝,是因为他看到了奕詝表面上的“善良”和“孝顺”,但这些都是奕詝的伪装。道光未能意识到,“善良”和“孝顺”并不足以挽救清朝,真正能够拯救国家的,是像奕那样具备真才实学的皇子。奕本是道光最看好的继承人,然而由于奕詝巧妙地运用虚伪手段,成功地夺取了皇位。此后,奕在咸丰帝的打压下,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能力。为了保命,他不得不忍辱低调,极力迎合咸丰的口味,甚至贬低自己。 咸丰元年,正月十四日是道光的周年祭,然而一向表现得极为孝顺的奕詝竟然没有亲自前往祭拜父亲,而是指派弟弟奕前去。此举显然表明,咸丰帝并没有真正的责任感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咸丰在位期间,太平天国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虽然起初他有过一些作为,但最终却彻底放弃了治理,沉迷于鸦片、酒和女人的享乐中,根本不顾百姓的生死。如果道光选择了奕而非奕詝,或许清朝的局面会大为不同,洋务运动可能会更早展开,改革也会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延缓清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