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谋人物,后人常常拿他们进行对比,究竟谁的谋略更高明?从诸葛亮首次出祁山起,两人便开始了多次较量,而在许多小说和戏剧中,诸葛亮总是占据上风,甚至可以说,后人更加推崇诸葛亮的智慧。 在这里,我们从小说和民间故事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三次较量。
第一次博弈,空城计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记载,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较量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当时,诸葛亮出兵祁山,三郡响应,气势浩大,派马谡驻守街亭,阻止魏军的援军。但不幸的是,马谡未能听从诸葛亮的指挥,结果被魏军击败,司马懿的军队很快逼近。此时,诸葛亮几乎没有兵力可用,处境极其危险。面对这种困境,诸葛亮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他巧妙地布下了著名的“空城计”,让司马懿误以为城中有埋伏,从而退兵。 小说中描述道:诸葛亮坐在城楼上,面带微笑,焚香抚琴。左右各有一个童子,一个拿着宝剑,另一个拿着麈尾,城门内外也有一些百姓在打扫,场面看似平静无事。司马懿看到这一幕,心生疑虑,认为诸葛亮不可能如此大开城门而没有埋伏,于是命令后军调转方向,退回去了。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认为诸葛亮向来谨慎,既然敢大开城门,那一定是有诈,因此才会选择退兵。此时,司马懿在心理博弈上输给了诸葛亮。然而,许多后来的影视作品却将司马懿的退兵解读为他有意放过诸葛亮,以保障自己的地位,这种解读其实有些误导。事实上,空城计本是用来展示诸葛亮智谋的经典战例,却被某些版本误解为突出司马懿的策略,令人感到遗憾。 第二次博弈,死诸葛退活仲达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锋,多数情况下都是诸葛亮占上风。从司马懿的女装计到上方谷之战,司马懿一度被困,险些丧命,这些都表明他完全处于下风。 直到诸葛亮因病重去世,司马懿才敢出兵进攻。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懿在看到中军阵前,一辆四轮车上坐着“孔明”的木像时,心中大惊失色。木像身穿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栩栩如生。司马懿看后立即惊慌失措,转身就跑,完全被吓倒了。尽管诸葛亮已经去世,但司马懿对他的恐惧由来已久,心理上始终难以释怀。等到他确认诸葛亮已经真正去世时,才松了口气,笑称“吾等高枕无忧矣”。 第三次博弈,防盗墓各生一计 诸葛亮和司马懿去世后,为了防止盗墓,两人都采取了各自的防范措施。 首先是司马懿,他将自己的墓葬在了首阳山,并特别低调地安排了自己的埋葬方式。没有墓碑,也没有树木,他穿着普通衣服入葬,甚至比普通百姓的葬礼还要简朴。司马懿的想法是通过这种低调的方式,骗过盗墓者,让自己的墓地能够长时间不被发现。结果,这个计策确实奏效,直到近代才被一位农民无意间挖掘出来,墓地的秘密才被揭开。与之相对,诸葛亮的安排则更加独特。他命人用四个人抬着棺木向西行进,直到绳子断裂才允许下葬。诸葛亮显然预见到四人会因为迫切而提前下葬,于是他设下了这样的机关,结果果然如他所料,四人没等到绳子断裂就急于回去,最终被刘禅处死。从此之后,诸葛亮的墓地便再也没人知晓。 这些说法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并不能作为历史证据。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功过与是非,仍需要我们客观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