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本无霸主之姿,为何最终能称霸春秋?
迪丽瓦拉
2024-11-25 01:38:23
0

原标题:齐桓公:本无霸主之姿,为何最终能称霸春秋?

历史书上关于春秋五霸的争议很多,但是有两位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齐桓公跟晋文公。研究齐桓公就可以发现,齐桓公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霸主的料子,他自己也是这么承认的,当年管仲就差拿着枪逼着他当霸主了。

齐桓公第一次见管仲就问:我要怎么保住自己的社稷。

管仲:当霸主。

齐桓公:我只是想保社稷。

管仲:在这种国际条件下不做霸主,怎么能够保住社稷?

齐桓公:太难了。

管仲:我没有给公子纠殉节。就是想要辅助齐国称霸,既然做不到了,那就让我去死。

齐桓公:你别这样,我们试试吧。不过,寡人有疾。我很好色,经常让酒把酒杯给腐蚀了,让肉都生了蛆虫,得无害于霸乎?

管仲:没事,只是些富贵病而已。

齐桓公:那怎么才能够损害霸业呢?

管仲:不知贤,知而不用,任而不信。

上面的这一篇对话基本上都已经框定了齐桓公的一辈子。

知人信贤

齐桓公能够称霸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任用了管仲,知而用之,用而信之。而且还是无条件的信任,他所开创的霸业蓝图基本上都是由管仲勾画出来的,至于齐桓公他只不过是在协议上面签个字而已!但这也正是喜欢齐桓公最为了不起的地方,能够给予人才绝对的信任。

大秦帝国第三部里头白起临死之前,曾经对秦王说过一句话:非成业难,而得贤难,非得贤难,而任之难,非任之难,而信之难。古往今来,从不缺少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们也不缺少识人用人的本事,但是他们唯独缺少信任,莫非齐桓公远远超越了这些人?

其实并不是,你研究历史的时候就很容易会发现,春秋时期除了越王勾践之外,也很少听说有君王会做兔死狗烹的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春秋是一个贵族社会,国家由贵族构成,至于国君的家族,只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点的贵族,他们对于君王的支持,只不过是因为自古以来定下的名分,这些名分代表着社会秩序,所以春秋时期虽然有子杀父,臣弑君的行为存在,当你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有哪个贵族敢取代国王。

如果他们真的敢这么做一定会被群起而攻之,至于管仲的身份,那只不过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士而已,贵族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把自己的家族发展壮大。那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想要篡位的话那就得等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所以齐桓公根本就不担心管仲会造反,他一点根基都没有,造反谁跟他去闹啊,谁会服他呀?所以齐桓公只需确定他的才能,敢于破格提拔就好,不存在信任危机。管仲也就因此能够最大限度行使国君的权力变法改革。春秋之后可就只有一个张居正能做到这一点,可张居正这么做的代价是犯了皇权的忌讳,死后全家被饿死。

先发优势,齐国的好底子

当然了,有管仲是不够的,如果把管仲放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国家,那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可能掀起那么大的风浪。鲁国的说:管仲放到齐国,齐国就能称霸,放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就会强大,放到戎狄,戎狄就能得志于天下。可见舞台不同,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爷爷爸爸跟他那个以好色闻名的哥哥齐襄公,给他留下一副很好的基本盘,他的爷爷跟爸爸,开创了庄僖小霸,国家持续发展保持了一百年的稳定,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晋国这个时候还在发生下克上的曲沃代翼,秦楚刚刚开始起步扩张,齐国早就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齐襄公在位的时候,报了九世之仇,打通进入胶东半岛的通道。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侯国比如前任霸主郑国,已经衰落。齐国放眼天下,请问谁与争锋?

取信于人,互利共赢

可是想要做霸主不是你胳膊粗就行的,齐国虽然很强大,但是如果你搞得天怒人怨,大家抱团一起反对你,你也搞不定这么多的国家。

比如说刚刚确立了霸业路线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其实也不知道怎么搞霸业,管仲虽然在国内铺开了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改革,国富兵强。但在如何处理对外战略的问题上,始终都没有下定决心,齐桓公是缺乏耐心的人,他选择了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强攻,

被他盯上的对象就是鲁国,毕竟山东省号称齐鲁大地,鲁国搞定了,山东地区就是他的了。结果过程很不顺利,爆发了长勺之战,也就是那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论战。有一次齐国跟鲁国会盟,齐桓公还被曹刿用刀子绑架了,逼迫他把失地全都还回来,齐桓公签了盟约后想不认账,按照当时的规矩确实是可以不认账的,可是管仲灵机一动,他马上就知道齐国的霸业要怎么搞了。按照合同履行,建立齐国的霸权信誉。

齐国要给大家勾画一个美好的图景,华夏命运共同体,想要让大家都相信你,你就必须表现出自己的信用。

当时中原民族都面临一个非常致命的困境: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当年被周王朝压制的少数民族纷纷开始渗透,南蛮楚国,北方戎狄都已经开始进入中原,河北大国邢国卫国都被灭了,蛮族已过黄河。中原纷乱,楚国北上,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失去中原支援一个个倒下。现在我们齐国要扛起这杆大旗,拯救华夏民族,华夏族这个概念就是从管仲这来的。以前压根就没有华夏这个概念。

齐国带领诸侯联军,先是帮助卫国邢国复国,然后千里远征,救助孤悬海外被四面包围的燕国,这不仅仅能够从道义上折服各国而且还能够在利益上紧密团结在一起。除了攘夷之外还要尊王,我们伟大的胜利都是在周天子的带领下取得的。本来已经权威扫地的周王室,当然愿意趁着这个机会过来蹭齐国的流量了,能够打败野蛮民族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嘛。

尊王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维护礼乐制度,大家要经常开会发表宣言,惩罚各国乱臣贼子,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万一哪个国家不幸出了乱臣贼子,大家可以组成联军把它赶走嘛,保证国君一系的合法地位。比如周王室就不幸出了乱臣贼子王子带,结果齐桓公就帮他把王子带赶跑,这就是一匡天下。这是春秋独一无二的霸业,后来霸主大多以强凌弱,没有施恩惠于诸国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能够成功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常常被一些人认为是“捡漏”之举。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在...
原创 汉... 历史上,皇帝为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往往可谓煞费苦心,经历了重重考量和复杂的权谋斗争。虽然按照传统的继承法...
原创 司... 自古帝王高居权力之巅,身处权力漩涡之中,难免生疑。即便是那些曾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也难免被...
原创 蜀... 《三国志 陈震传》:陈震抵达武昌,孙权与陈震共同举行升坛誓盟,明确划定两国的疆域:东吴获得徐州、豫州...
原创 曹... 在三国时期,群雄并立,战火连天。无数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他们或以谋略决胜千里,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原创 曹... 中国历史上实行分封制度的封建朝代,除了西汉、西晋和明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朝代。在这其中,西晋朝仅存短...
原创 此...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极其频繁的阶段之一。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豪杰纷纷崛起,争夺天下,...
原创 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了白起之死的经过:秦王派遣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要求他自杀。武安君白起拿着剑...
原创 晚...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古老的悲剧——美丽似乎并非一件幸运的事,反而成为...
原创 元...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少数民族曾多次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蒙古人最终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控...
原创 王...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历史上有着深刻印记的人物——王莽,字巨君。王莽在朝廷中纵横捭阖...
原创 清...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朝的影响常常显得不可或缺。自从皇太极创立清朝...
原创 雍... 在清代的官制中,总督和巡抚的职衔通常加上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位,这使得他们的秩序通常是正二品...
原创 刘... 汉朝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事件,除了刘邦这一位普通出生的英雄建立了汉朝外,刘邦去世后也发生了诸多值得探讨...
原创 蜀... 在蜀汉末期,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在魏灭蜀之战中,蜀军的几位主要军事将领,如姜维、廖化、张翼...
原创 《... 1、《折腰》魏家和乔家的仇恨源于十四年前,当时两家结盟,互为依靠,后来乔家违约,害得魏家家破人亡。 ...
原创 庞...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是蜀汉谋士中仅次于诸葛亮的杰出人物。虽然庞统正式出场之前,许多人就已对他高度评...
原创 光... 慈禧虽然并非咸丰帝最宠爱的一位妃子,但她生下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恰好是咸丰帝唯一的继承人,这使...
原创 跟... 宋朝以“文盛武衰”著称,大家都知道,太祖皇帝统一天下后,深怕后世武将篡权,于是采取了“扬文抑武”的政...
原创 如... 如果崇祯皇帝在明朝末年选择放弃北方,迁都南京,那么会不会像当年的北宋灭亡后,南宋依靠江淮的地理优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