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岑春煊千里护驾,深受感动的慈禧,终于知道自己错了
迪丽瓦拉
2024-06-29 04:35:42
0

原标题:走向共和:岑春煊千里护驾,深受感动的慈禧,终于知道自己错了

岑春煊,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历任四川、两广、云贵总督,曾和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并称为“南岑北袁”,还曾因为在任期间大举惩办贪官而被世人称为“官屠”。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岑春煊率两千将士入京“勤王”并一路护送慈禧太后一行安全抵达西安。

逃难途中,慈禧太后感动于岑春煊的忠心护主,曾对其有过如此承诺:

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

自此以后,岑春煊成为炽手可热的官场翘楚!巅峰时期的“岑春煊+瞿鸿机”组合,曾一度能和“袁世凯+庆王奕劻”组合相抗衡。

《走向共和》对岑春煊的现任官职和“勤王”情况予以了艺术加工——时任“陕西布政使”的岑春煊,找到了逃难途中的慈禧太后,丢掉腰刀喊道:

“太后勿惊,岑春煊在此护驾!”

注意慈禧太后此时的动作——手扶门框,一脸疑惑,等着岑春煊继续给出说明。

面对李莲英的接连发问,岑春煊给出了让慈禧太后大为感动的回答:

“闻太后、皇上有难,苍天有眼,总算见到了太后!”

我们再来看慈禧太后的反应——脸上的疑惑尽消,然后慢慢坐在了门槛上,接着给出一句评价:

“岑春煊,你是个忠臣!”

在整个过程中,慈禧太后始终未发一言,仅以表情和动作就将“惊恐”到“疑惑”,再到“卸下恐慌,心中感动”的发展和变化尽数演绎。从《大明王朝》到《雍正王朝》,再到《走向共和》,三部历史正剧之所以被人们奉为经典,和它们近乎变态的细节处理和堪称教科书的角色演绎绝对分不开。

得到慈禧太后夸赞的岑春煊,给出回应:

“君辱臣死,太后和皇上蒙此大难,做臣子的早就该死上一千次了,怎么还敢邀一个‘忠’字?”

越是大功在身,越是领导瞩目,越要保持警惕、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恃功而骄”的惯有错误。所谓“乐极生悲”,如何掌握“功”和“过”之间的度,才是保证仕途常青的关键所在。

寒暄以后,卸下防备的慈禧太后自然要问及岑春煊和李莲英之间“老叔”和“小三子”的奇怪称呼。

“他怎么是你老叔呢?”

注意,这是领导拉近和下属之间关系的常用办法,从家长里短入手,由细枝末节深入。如此,既能让你卸下防备,轻松对话;又能在不经意间掌握你的基本情况,以供自己做出判断。

细节决定成败,千百年来,始终未变!

慈禧太后问话了,岑春煊自然要照实回应:

“回太后,臣先父在世时和李总管相交甚好,臣小的时候就这样叫他,叫惯了!”

领导给予亲近态度,再遮掩或者隐藏就叫不识时务甚至不识好歹了;更何况,如此介绍既能让慈禧太后进一步放下防备之心,又能让李莲英脸上有光,更能彰显自己的诚实可靠,岑春煊的这波回应堪称完美。

当然,这里对岑春煊父亲岑毓英和李莲英之间的特殊关系予以了艺术加工,我们不必理会,继续来看慈禧太后对岑春煊的亲近:

“老叔,小三子,听着就亲呐!以后,我也叫你小三子吧!”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愿意和李莲英一样,视岑春煊为子侄,予以乳名称呼,这明显超越了君臣关系。

然后,慈禧太后又拍着门槛让岑春煊坐在自己身边,这更是逾越君臣关系的亲近表现。

岑春煊反复强调“臣不敢”以后,慈禧太后立马给出了安抚:

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啊,就没那么多理儿了!小小子,坐门墩,哭着闹着要媳妇儿!

此时的慈禧太后没有了“龙在凤上”的华丽衣裳,没有了端坐龙椅之上的霸道威严,身边更没了可以随意摆布的朝堂重臣,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农家老妇。其实,不管是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还是身处底层的农家妇人,都是“此生若得安稳,谁愿颠沛流离”的普通人而已。只是,慈禧太后之所以落得如此局面,却怪不得别人;现在,慈禧太后也只能心酸无奈,尝一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真谛。

对话中,远处传来了几声狼叫,岑春煊既然承担着“勤王”的角色,就要对慈禧太后的人身安全负责。于是,他小声提醒了一句:

“太后,狼来了!”

狼来了,此时的大清又何止眼前这一匹狼!

慈禧太后坦然回应:

“不碍事的,洋鬼子我都见识了,我还会怕狼吗?哎哟,那洋人可比狼狠多了!”

既然谈到了正题,岑春煊赶紧接上了一句:

“臣在外省,详情不得而知,怎么会弄成这个局面?”

好了,我们来看慈禧太后的经典“甩锅”表现:

“还不是刚毅他们闹得吗!想起来啊,我还是算个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意不想和洋人撕破脸儿,可有那么一阵子让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说我没拦着刚毅他们,可我始终也没能让他们尽意的胡闹!那火气一过呀,我也就回转头,处处都留有余地!我要是真正由着他们胡闹,那还不得让义和团把使馆里的洋人都给杀了!”

这段话有着三层意思:

1、局面被动如此,全是刚毅、徐桐等人一手造成;

2、我虽然没拦着刚毅等人胡闹,但也没有任由他们胡闹;

3、我虽然也气恼洋人的欺人太甚,但却始终保持清醒和克制,想着处处留有余地。

慈禧太后的这段话就是要向岑春煊塑造一个“本非朕意,皆因奸臣蛊惑”的正面形象,如此才符合岑春煊“勤王”的初衷,才能让岑春煊保证忠心耿耿。试想一下,如果慈禧太后明言自己就是罪魁祸首,就是置大清江山于危难之中的推手,岑春煊万一气恼慈禧太后的“昏庸表现”,一怒之下放弃“勤王”怎么办?

“甩锅”以后,慈禧太后又该做什么了?

既然是被奸臣蒙蔽,自然要表现出悔意和愧疚,如此才能赢得岑春煊的同情和拥护。我们继续来看慈禧太后的表演:

“可大清这个家,终归由我当啊,闹到这个地步,终归是我的错啊!我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黎庶。”

如果没有前面的“甩锅”,这波“背锅”就是真正的领下罪过;可前面已经有了“甩锅”,再来一波“背锅”就是大胸襟、大度量,就是标准的英明君主形象。再加上一句“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黎庶”,慈禧太后的正面形象搭建完成,岑春煊自然会下定决心誓死护驾!

所以,岑春煊才会有如此回应:

“太后如此自责,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更是无地自容了!”

慈禧太后想要的效果出现了——面对如此局面,本就没错的慈禧太后都自责如此,像岑春煊这等“世受皇恩、守疆有责”的臣子们再不好好护主,就真说不过去了!

好了,慈禧太后基本完成了对岑春煊的安抚和拉拢,最后一句才是真正的后悔:

“臣民有罪,罪在朕躬啊!何况这事也不怪你们,李鸿章他们始终就反对和洋人开战!这日后求和……”

被赶出京城了,你想起来李鸿章曾经反对开战了;仗打败了,你想起来议和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万难答允之条件了;沦落至此了,你想起来“罪在朕躬”,罪在一时亢奋向十一国霸道开战了!

晚了!

更重要的是,这副后悔药很贵很贵!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战绩和声誉几乎无人能及。虽然“常山赵子龙”排...
原创 八... 在东汉末年的三大势力中,曹操麾下的武将力量最为强大。这些武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张辽、张郃、徐晃、...
原创 建... 1950年8月10日,毛主席亲自签署了一份委任状,内容写道: 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令,委任载涛担任中国人...
原创 陶... 提到陶渊明,估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典故传了一千多年,把他塑成了不恋官场的清高圣...
原创 临... 在民国历史上,小凤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侠妓,她的生命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果要选出最具传奇性的事件,那...
原创 为...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带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等国的军队,以及周军,发起了对郑国的讨伐,这场战...
原创 刘...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汉朝,而吕雉则成为了汉朝的皇后。更重要的是,刘邦去世后,吕...
一枚见证晚清变革的银币:北洋造...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的星河中,有一类银币以其独特的双面蟠龙设计和深厚的时代印记,成为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珍...
原创 夏... 在夏朝的颛顼时期,出现了一枚特别的玉印,印上有四个形状像蝌蚪的文字,这让许多专家都感到非常困惑。直到...
原创 红... 1935年,红军长征之路极为艰难,其中有一段经历,至今让人记忆深刻。那时,有一支红军部队误走了方向,...
原创 隋... 隋文帝杨坚,是结束南北朝混乱局面的皇帝,同时也是统一南北的杰出统治者。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南北朝时期的...
原创 民... 不久前,我和大家分享了关于湖南邵东团山禹氏家族后裔、近代名人禹之谟的故事。许多乡亲听后纷纷与我讨论,...
原创 郭... 1943年的重庆,烈日当空,阳光洒满大地,把整座城市都照得金光闪闪。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
原创 李... 唐朝开国那会儿,李渊本来是隋朝的官员,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第二年就当上皇帝,建了唐国,定都长...
原创 秦... 《——【·前言·】——》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个省,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陕西、河南这些古都扎堆...
原创 孙...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辞世,随后汪精卫接过了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重任,成为国民党的领导人...
原创 宋... 在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后,梁山的命运也随之走到了尽头。宋江因为权臣高俅下的毒酒悄无声息地去世,而更令人意...
原创 为... 明朝问题太多了,没有办法和八旗拼消耗。 其一,明朝和八旗拼消耗不划算。 明朝是后金相比,是个庞然大物...
原创 秦... 秦始皇去世后,如果扶苏没有死,而是凭借蒙恬的三十万精锐大军进驻咸阳,并得到嬴姓宗亲、外戚以及朝廷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