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如何评价十大元帅?唯朱德可称为帅,贺龙这个人太可怕了
迪丽瓦拉
2025-07-14 15:33:24
0

前言

1955年,因为朝鲜战争而被推迟了好几年的大授衔再次被中央提上日程。

新中国的建立实属不易,对功臣们的肯定也容不得半分的差池和偏颇。

这场大授衔被国内外许多人注视着,其中自然少不了对大陆虎视眈眈,并意图反攻的蒋介石。

当大授衔工作结束之后,十大元帅的名单报告被加急送到了老蒋的办公桌上。

当蒋介石拆开信件,拿出里边的名单看了许久后,冷笑一声说道:“什么十大元帅?

这十人中只有朱德一人担得起一声元帅,其他人只不过是将才。

”说完便把名单扔到桌子上。

突然,他再次拿起名单,

看着上面的一个名字陷入了沉思,良久后低声说道:“这个贺龙......”

蒋介石与贺龙元帅之间发生过何事,竟然会让他如此忌惮?为何蒋介石对十大元帅的名单不屑一顾,单单只认可朱德呢?十大元帅究竟是如何评选的,大授衔是怎样完成的呢?

迟来的大授衔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就有了实行军衔制度的打算。只不过刚刚开始准备工作,就被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打断了。

如今战事结束,国内恢复和平的状态,实行军衔制度的事情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实行军衔制度,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我国军队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便利日后实际作战指挥,更重要的是给予多年来为革命奔走的、劳苦功高的将士们的肯定。

眼下怎么评定军衔成了一个问题?根据最新颁布的《服役条例》,军衔一共分为4等14级,一等军衔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元帅。

当时就有人提出毛主席在军中工作过,也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

听到这个建议,毛主席当场就拒绝的。他坚持不要军衔,也不要勋章,对来劝他的代表这样说道:

“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说罢,毛主席又问了周总理和邓小平:“你们都在军中工作过,元帅军衔要不要啊?”周、邓二人连忙摆摆手,表示拒绝。

接着毛主席又问了张鼎丞等人要不要大将军衔,也得到了相同的回答。

既然如此,毛主席拍板决定:已经不在军队工作的同志,就不要授衔了。

与毛主席等人一样,许多将军们在授衔中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罗荣桓就曾经主动写信给毛主席,说自己资历尚浅,想要辞去元帅军衔,徐向前、叶剑英也是如此。但党中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没有通过他们的申请。

在1955年9月27日第一次授衔大典上,共和国诞生了10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以及800多名少将。这次授衔是轰动全国的大事,蒋介石来打探也是正常的,所以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但我们的元帅,怎么评选是我们自己的事,蒋介石如何看待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老蒋对朱德元帅的认可,倒是实事求是。

其实在十大元帅的排名中,朱德元帅的确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毕竟朱德元帅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有目共睹。

赫赫战功朱老总

遵义会议结束之后,朱德将军努力配合毛主席的步调,指挥中央红军在云贵川高原上与围追堵截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对战。

在1935年1月,朱德亲上前线在土城指挥作战,顶住了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在1月29日,朱德还发出了《一渡赤水河的行动命令》,组织部队西渡过赤水河。事后肖华回忆道:“我记得当时正下着雨,敌方刘湘的一个师正向我们逼近

朱老总拿着一把驳壳枪,来到我们这里亲自指挥,掩护部队过河。

肖华因为担心朱老总的安全,多次劝说朱老总赶快撤走,但都被朱老总拒绝了。

朱老总从天亮指挥到天黑,最后带着最后一批人度过了赤水河。

其实在长征途中,朱老总多次这样身先士卒、在最危险的地方指挥作战。情况越是危机,朱老总越是镇定。

在2月的18日到21日这几天,红军渡过了四川、贵州交界的太平渡等地,再次进入贵州。经过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再次占领了遵义,并且重创了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遵义的胜利让蒋介石异常震惊。他紧急飞往重庆,准备派重兵准备在遵义地区围歼中央红军。

然而蒋介石的企图注定破灭。

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指挥作战,全军将士积极配合、勇猛作战,很快就完全跳出了蒋介石军队的包围圈。

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将一直追在身后的国民党军队甩在江南,形成大约相距一个多星期。

5月21日,中央红军到达彝族地区的冕宁县。朱德司令在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团结彝族同胞,共同打倒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阀。

8天后,朱德亲自指挥红军部队跨过仅有13根铁索的泸定桥,渡过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飞夺泸定桥”。

至此,蒋介石要毛主席、朱总司令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妄想彻底破灭了。在对我方恨得牙痒痒的同时,

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朱德总司令确实是一位极其有能力的将帅。

如果说是因为在朱德手下吃过败仗,蒋介石才如此心服口服。那他又为什么如此忌惮贺龙将军了,这要从两人在北伐战争中的渊源讲起。

蒋介石拉拢贺龙失败

我们都知道贺龙将军原本是国民革命军的左派将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有30多名共产党人士在贺龙的部队工作。不同于其他国民党将领对共产党人士心存偏见,故意为难。贺龙将军十分愿意去接受新思想。

其实早在1921年,贺龙就从他人口中的得知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他对此十分感兴趣,但是一直苦于身边没有真正的共产党人。

所以当国共第一次合作到来,他就接纳了很多共产党人士到自己的部队中,甚至和共产党人士周逸群成了好友。

此时,汪精卫觉得贺龙军队里的“共党太多”,便找来当时北伐军西路总指挥唐生智控制贺龙,并游说贺龙加入国民党。但贺龙对此并不感兴趣,婉拒了唐生智。

为了掣肘贺龙,唐生智又从军饷上做文章,

下令“与共产党有关系的军队,军饷和军械都要慎重”,以至于拖欠了贺龙军队6个月的军饷。

国民党官员的这种做派,让贺龙更加厌恶。

不可否认贺龙确实有能力,在军中也确实有威望,这让蒋介石也起了拉拢贺龙的心思。他派了自己的秘书长李仲公带着大量的钱财来游说贺龙,但贺龙也丝毫不给老蒋面子。

即便是蒋介石后来又收买了贺龙的参谋长兼“老师”陈图南来游说,贺龙依旧不为所动。

陈图南收了蒋介石的好处,还被许诺有一天可以帮助他夺了贺龙的兵权,取而代之。

看着贺龙油盐不进样子,陈图南不顾十几年的交情,在背地里鼓捣军队里部分人就军饷一事向贺龙发难。

贺龙从“发家”起就拿军队的将士们当兄弟对待,所以跟着陈图南胡闹的人毕竟占少数。

很快陈图南的计谋就被识破了,贺龙派人将这伙人抓了起来,找到周逸群。

“十几年的交情喽,可大是大非不能含糊!你向中共中央报告,如何处理,我都照办。”显而易见,贺龙将军已经选择了阵营。根据中央的意思,这群闹事的人被公开处决。

贺龙将军将军队里的毒瘤处理掉,纯洁了队伍。这支队伍成了日后共产党可以倚重的力量。

1927年,武汉与南京两个国民政府合谋背叛了国民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当时,很多北伐军将领都投靠了蒋介石,贺龙仍旧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和共产党人共患难。再然后,

便是贺龙带着自己的部队参与了共产党领导的武昌起义,为南昌起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次且最后一次会面

蒋介石虽然屡次想要拉拢、策反贺龙,但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实在1938年。

此时的贺龙已经是共产党的著名将领了。此时恰逢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际,贺龙要跟朱德、彭德怀等人去洛阳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

论军中的资历,蒋介石是不能与贺龙相比的,当年贺龙肩上带着将军星花的时候,蒋介石还在到处钻营,往上爬呢!来洛阳参加会议的不少国民党将领不少是贺龙曾经的“旧相识”。

贺龙的名声依旧响亮,不少国民党将领纷纷上门拜访,拉拢感情,这其中有没有蒋介石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鉴于两党正在合作,贺龙也不好摆臭脸,对于这些人,往往是客气一番就打发走了。

不久之后,蒋介石邀请贺龙单独见面。贺龙到达会客厅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在此地等候了。

这种待遇,只有蒋委员长会见美国人的时候才有。

两人稍微寒暄过后,蒋介石突然向贺龙提出了一个问题:“民国16年,你放着好端端的军长不当,为什么非要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

贺龙似笑非笑,把手在桌子上重重一划拉,说道:“我与委员长政见不同嘛!”

要是别人在蒋介石面前这般作态,蒋介石早就发火了。可他面对的是贺龙,一个在两军中威望甚高的“合作对象”重要将领。蒋介石之后抿起嘴,端起茶杯喝茶。

两人都沉默良久。或许是觉得气氛有些尴尬,蒋介石摆摆手说道:“过去的事就算了。”说罢,抬头看向贺龙,

用亲近的语气问道:“你家里可好?”

谁知他说完这句话,贺龙刀子似的眼神便扎了过来。

贺龙冷冷地看着蒋介石说道:“我家房子被烧了,家里的人被杀光了。80多口人,剩下我一个拿枪的。”

原来当年蒋介石下令对苏区进行围剿,曾下令:“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

贺龙的家人就死在国民党那惨无人道的屠杀之下。

蒋介石此时已经不好说什么了。

他眼睛虽然盯着贺龙,但是余光却频频瞥向贺龙的腰间,

匆忙说了几句客套话之后,就草草结束了这场会面。贺龙走后,蒋介石长出一口气嘱咐道:

“此人太可怕了,以后我不要见他了。”

此后,蒋介石真的就再也没有见过贺龙。曾经有人提出让两人见面,都被蒋介石用各种理由拒绝了。

结语

其实蒋介石对“十大元帅”的评判完全是片面的,是带有“有色眼镜”的。

“十大元帅”在历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许军功有多少之分,但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绝对没有高下之分。

正是在他们一次次指导下,我军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是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才为我们换回了美好的新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建... 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要求组建西路军,并为其设定了“在一年内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
原创 两...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尽量接近原文。 --- 在历史...
原创 两... 高处不胜寒,任何人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都难免心存猜忌。纵观历史,李世民无疑是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伟...
原创 曹... 各位亲爱的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请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确保不会错过精彩的内容,也能随时查看新...
原创 三... 乱世往往能孕育英雄,似乎越是动荡的时代,英雄的出现就越为频繁。然而,历史上对英雄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
原创 司...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四... 《明太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
原创 史... 朝堂局势复杂,正如古话所说:“伴君如伴虎”。即便是朝中重臣,也必须小心谨慎,行事不能太张扬,也不能完...
原创 周... 古籍中的历史 周经,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身于显赫的家庭,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周经于天顺四年通过科...
原创 刘... 这段历史描述了刘邦八个儿子命运的悲惨,而这些命运大都与刘邦的妻子吕后息息相关。让我根据你的要求,重写...
原创 她...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堪称一位枭雄!而他的后代们也继承了他的优良基因,一位比一位出...
原创 宋... 在寒冷的“三九天”里,现代人几乎无法想象没有棉被的冬天是如何度过的。然而,在宋朝之前的古代,人们面对...
原创 台... 公元1895年,随着被誉为“亚洲第一海军舰队”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原创 东... 当然可以!我会在保证每段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细节描述,并保持文章长度基本一致。下面是改写版本: -...
原创 蒋... 1951年1月3日,朝鲜战场传来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我军50军的三个步兵连,一举全歼了英军皇家重...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迎客”的著名论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深刻揭示了当时新中国在...
原创 彭... 古籍中的历史 彭韶是一位明朝中期的重要官员,他的故乡在福建莆田。彭韶于天顺元年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
原创 彭... 文化历史解析 彭程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声望的言官,出生于鄱阳。成化年末,他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弘治...
原创 高... 中国书法以文字作为唯一创作元素,而文字又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这就注定了书法与文化的紧密相连。中国书法史...
原创 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便于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推送,方便与您一起讨论、分享。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