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外交场合,外宾突然喊“周恩来万岁”,周总理巧妙处理避免了麻烦
迪丽瓦拉
2025-07-14 22:32:25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还属于探索阶段,在那时,周总理不仅担任国务院总理,还同时兼任着外交部部长。

在投身外交事业的这些年里,周总理获得了各国政要的一致好评,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在外交场合,总会有许多突发情况,虽然有些并非出于恶意,但倘若不能及时地处理,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在一次外交会议上,一位外宾竟突然喊出了——“周恩来万岁”的口号,这可让当时的翻译人员震惊不已。

不过,正当工作人员们还尚未反应过来时,周总理已经巧妙地将“麻烦”处理掉了。

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灵活应变,化解外交危机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正式召开,这是在二战结束后,没有殖民国参与的亚非各国的首次会议,每个国家的代表团,参会的目的都是切身想为本国人民谋福祉的。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小国才获得独立不久,在国际上话语权不高,且一直饱受殖民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压迫与剥削,因而在会议上针对各条约内容的研究时都非常谨慎。

当时的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不久,这次会议也是我国第一次,与亚非各国共同进行的外交活动。

然而与此同时,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对这个新生的共产主义国家进行百般围堵,在国际社会上对新中国的形象进行各种歪曲抹黑。

由于对新中国政府缺乏了解,加之受到这种负面宣传的影响,在会议开始时,很多本就十分警惕的亚非小国,对中国代表团都抱有着不小的偏见和敌意。

在针对许多议题的讨论上,这种怀疑甚至严重影响了谈判进程,倘若不能将问题妥善解决,我国代表团或许将无功而返。

为了打破僵局,周总理当即决定,在公开发言时放弃原本的讲稿,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临时起草。

这一时间紧迫到,甚至刚刚写完一张中文稿件,便立刻拿给翻译进行转译,不过在下午的会议开始前,稿件还是顺利完成了。

在发言中,周总理向各国代表真诚地阐明了我国的立场,他说:

中国和亚非各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也有着相同的目标与诉求。

虽然中国与亚非的很多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理念,但中方此次参会的目的,并不会进行政治形态或理念的输出,而且将尊重各国的主权,绝不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代表团希望的唯有存同而非立异。

周总理在会议上衷心地呼吁,亚非各国的人民都在期待着本次会议的成功,期待着和平,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寻找到和平与合作的基础。

听到这些真诚的话语,各国代表纷纷被周总理的态度所折服,会议形势当即逆转,不仅各项谈判的进度得以顺利推进,许多代表还亲自找到周总理,为自己之前的行为表达歉意。

会议结束后,在各国代表的一致同意下,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为目的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成功通过,此后,亚非各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

这次会议不仅加深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还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是中国外交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万隆会议结束后,亚非各国对中国的印象全面改观,双方之间的外交活动也频繁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总理还曾前往亚非各国进行访问,掀起了一阵外交风潮。

1956年,为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保障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由于本次的参会人员,不止有我国的先进生产者和工会代表,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工会代表团和随行记者。

因此,此次会议也成为了我国在外交领域的一个展示窗口。

整个会议在进行中都非常顺利,会议结束后,各国代表团还同我国领导人一起参加了闭幕式活动。

在这些外国代表中,澳大利亚煤矿工会的代表比尔·加德纳对周总理一直非常崇拜。

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德纳曾无意中看到过一部反对日军侵华的新闻宣传片,那部宣传片中,描述了日本充满野心的军国主义嘴脸和许多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惨无人道的罪行。

而整部影片中,最令加德纳印象深刻的,则是在结尾处记者对一个中国军人的采访。

那位军人的眼神坚定而有力,没有过于激动的语言或行为,但却比任何咆哮和怒吼都更有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侵略者的深刻的仇恨和将日本人赶出中国的决心。

从那时起,这位中国军人的形象,便一直留在了加纳德的心中。

也是受到这位中国人的影响,加纳德在澳大利亚参加了为反对将生铁销往日本的罢工运动,以此表达对中国的声援和支持,而当年的那位中国军人便是现在的周总理。

在加纳德心中,周总理可以说是中国军人和抗日精神的化身,当听说本次会议可以见到仰慕多年的周总理时,加德纳一直非常开心。

因此,在进行到最后的代表团与我国高层领导握手的环节时,加德纳非常激动地握住周总理的手,还用英语喊出了一声——“周恩来万岁”。

要知道,万岁在我国的文化中有着别样的内涵。听到这句话,周总理身边的翻译员不禁一惊,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周总理当即想到,或许是刚刚人们在毛主席上台讲话时喊了“毛主席万岁”,让这位代表以为万岁是对中国人的祝福,虽然加德纳的本心是好意,不过,这种说法毕竟不妥。

如果让其他国家的代表们因此产生误解,在其他重要的外交场合上说出,甚至以此做文章就不好了。

于是,周总理当即向身边的翻译人员们示意,不要将这句话翻译给他国人员,直接避免了将来可能在外交上产生的麻烦。

就这样,这场小小的风波在无声中被迅速平息,并没有引起他国代表团的注意。

随后,闭幕式顺利结束,让本次的外交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善用变通,争取西方国家

1963年,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作为总统戴高乐的特使秘密访华,当时的法国虽然还免不了受美国的掣肘,但正在一步步走向彻底独立。

在富尔来到中国前,戴高乐向富尔表示,希望最好可以获得中国的无条件承认,如果这个目标无法达到,那么便争取有条件的或近期的承认。

10月23日,周总理在与富尔正式会面,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中法两国的第一次会面。

由于美国的监控,此次会议只能以这种秘密的非正式私人访问的形式进行,为此,富尔代替戴高乐总统,表达了未能直接前来的歉意,并向周总理递交了戴高乐总统的亲笔信。

周总理先是对法方的困难表示理解,并将信件仔细地浏览了一遍。

在信件中,戴高乐表达了希望增进中法两国关系的恳切愿望,周总理对此也积极回应,在这次会面中,中法两国取得了初步的共识。

两天后,周总理又与富尔进行第二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富尔开门见山,将戴高乐的三种设想直接说了出来。

周总理知道,当时的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基础还不够深厚,而美国等西方大国不仅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百般打压,还公开对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表示支持,认为国民党才是中国的合法代表。

在这种环境压力下,法国也与国民党政府有着建交关系。

而在此时,法国还没能彻底摆脱美国的控制,如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转变得过于迅速明确,可能会引起美国的警惕和报复。

不过,众所周知,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我国在外交上绝不能动摇的底线。

对此,周总理先是明确表示,中法合作一定是以互利共赢、互相尊重为基础的。

同时,表达了中国对法方现阶段的困难非常理解,并在提案上进行了一定的变通,由先破后立的方针改为先立后破。

即法国政府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再与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断交,而断交的时机也交由法方把握。

如此便既守住了中国在外交上的底线,还给予了法国政府在各方转圜和缓冲的时间,充分表示出了中方的诚意。

听到周总理这个变通的方案后,富尔自然是非常赞同,他说:

依照国际法,一个国家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自然也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了。

听到这,周总理知道,这次外交的目的顺利达成了,蒋介石将从此失去法国的支持,而这也将是中国打破西方外交封锁的第一步。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了象征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从此,冷战的格局开始发生了改变,世界历史即将走向一个新的篇章。

1971年7月,原本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基辛格,借口身体不适消失在公众视野,秘密前往北京进行国事访问。

当时,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恶化,不仅各项援助被撤回,还在许多方面开始受到苏联的打压。

而美国也开始在与苏联的争霸中逐渐落于下风,对中美两方而言,放下成见解除敌对状态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由于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加上冷战时期的国际局势、国际形势颇为严峻,双方的这一次会面只能以这种方式秘密进行。

在交谈中,周总理态度不卑不亢,在细节上又处处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给基辛格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也为后来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年10月,

基辛格第二次来到北京进行国事访问,这一次虽说名义上仍是私人访问,但却已经不算低调,是直接乘专机从华盛顿飞到北京的。

对中方来说,这可以算是一个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的好信号了。

在与基辛格进行交涉时,周总理直接将上一次会面中未能完成的议题再次拿出来,给人一种会议从未中断过的感觉。

基辛格曾评价这种谈判方式非常巧妙,能使头脑迟钝的对手措手不及,在这次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安排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1972年2月21日,在周总理等中方领导人的欢迎下,尼克松抵达北京,自此,中美关系正式破冰。

2月28日

,双方还在上海共同拟定了联合公报,一开始,美方提交的初稿写法非常传统,既将双方达成的共识模糊化,同时又将存在的分歧用外交辞令的套话遮掩起来。

周总理在看到后笑着摇了摇头说:

伪装出的表面和平没有意义,只有把问题摆出来才有接下来的解决问题。

随后,周总理建议在公报上将双方的分歧,先明确地罗列出来,其后再写达成的共识,这样不仅更加真诚,还使得达成的共识显得更加有分量。

最终,美方采取了周总理的提议,对此,基辛格感叹道:

这样变通的写法,在以前的外交史上都从未出现过。

在上海公告发表后,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自此,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隔绝的状态。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正式建立,从此,中国的国际关系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结:

在这些年里,我国从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到与西方各国建交,从在万隆会议上饱受敌视到被非洲兄弟们送进联合国。

到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五常之一,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而新中国外交史上那一个个重要节点,无不包含着周总理的心血与付出。

今天的中国也从未辜负周总理的付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永远铭记周总理的努力与奉献,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建... 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要求组建西路军,并为其设定了“在一年内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
原创 两...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尽量接近原文。 --- 在历史...
原创 两... 高处不胜寒,任何人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都难免心存猜忌。纵观历史,李世民无疑是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伟...
原创 曹... 各位亲爱的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请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确保不会错过精彩的内容,也能随时查看新...
原创 三... 乱世往往能孕育英雄,似乎越是动荡的时代,英雄的出现就越为频繁。然而,历史上对英雄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
原创 司...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四... 《明太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
原创 史... 朝堂局势复杂,正如古话所说:“伴君如伴虎”。即便是朝中重臣,也必须小心谨慎,行事不能太张扬,也不能完...
原创 周... 古籍中的历史 周经,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身于显赫的家庭,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周经于天顺四年通过科...
原创 刘... 这段历史描述了刘邦八个儿子命运的悲惨,而这些命运大都与刘邦的妻子吕后息息相关。让我根据你的要求,重写...
原创 她...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堪称一位枭雄!而他的后代们也继承了他的优良基因,一位比一位出...
原创 宋... 在寒冷的“三九天”里,现代人几乎无法想象没有棉被的冬天是如何度过的。然而,在宋朝之前的古代,人们面对...
原创 台... 公元1895年,随着被誉为“亚洲第一海军舰队”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原创 东... 当然可以!我会在保证每段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细节描述,并保持文章长度基本一致。下面是改写版本: -...
原创 蒋... 1951年1月3日,朝鲜战场传来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我军50军的三个步兵连,一举全歼了英军皇家重...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迎客”的著名论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深刻揭示了当时新中国在...
原创 彭... 古籍中的历史 彭韶是一位明朝中期的重要官员,他的故乡在福建莆田。彭韶于天顺元年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
原创 彭... 文化历史解析 彭程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声望的言官,出生于鄱阳。成化年末,他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弘治...
原创 高... 中国书法以文字作为唯一创作元素,而文字又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这就注定了书法与文化的紧密相连。中国书法史...
原创 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便于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推送,方便与您一起讨论、分享。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