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金融+谍战”,在《追风者》中看见信仰的力量
迪丽瓦拉
2024-11-03 05:07:26
0

原标题:90年前的“金融+谍战”,在《追风者》中看见信仰的力量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红色土地燃起星火。1930年前后的中国风起云涌。

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吹散在时间的风里,被人拾起来,编织成荧屏故事,历史由此可窥一斑。

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追风者》4月8日在爱奇艺平台正式收官。该剧由王一博、李沁、王阳领衔主演,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战线中金融人才的成长故事。以主角魏若来(王一博饰)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中,一次次做出抉择,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

收官之际,“追风者 学历史”相关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剧情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发网友热议。循着剧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蛛丝马迹,网友随着剧情推进重温历史。

就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当我们看向《追风者》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什么?该剧主创人员从创作层面为观众带来更多思考。

突破传统谍战作品视角

黄浦江边,欧式建筑林立,伴随着船坞声,观众被拉入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

这是《追风者》开篇第一个镜头,有着熟悉的谍战剧味道。但导演和制片人多次提及,《追风者》并非传统谍战剧,“不能简单定义为谍战剧”。

“《追风者》的视角很独特,它从金融视角切入到谍战斗争,是过去的谍战剧里从来没有过的。”总导演姚晓峰表示。

从1981年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谍战题材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开始,国产谍战剧走过了40多个年头。从国产剧整体来看,谍战剧数量不占优势,却常出高评分精品。近年来,随着网文改编影视作品的兴起,谍战题材影视作品发展也陷入了瓶颈。

“民国谍战是当前影视市场的稀缺题材,”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追风者》总制片人戴莹指出,“《追风者》在这个稀缺题材里有独特的视角,能够成为谍战影视作品赛道里有一定突破性的作品。”

除了谍战影视作品创作视角的突破之外,《追风者》从金融角度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提供了一种艺术化解读。

姚晓峰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6年时间打磨,将剧中金融战线的故事脉络整理出来。“在过往的影视剧当中,我们了解到的都是一些正面战场的历史。但战争是需要金融来支撑的,《追风者》展现的就是正面战场背后金融战线上的故事。”

“金融战线同样是残酷的,有流血、有牺牲。”剧中,中共苏区为了守住钨砂矿这个经济命脉,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许多红军战士为此献出生命。

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经济斗争,剧情展开过程中,还展现了国民党内部各方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之间金融角逐的精彩场面,最后层层揭露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当时的国民经济深受其累。

十里洋场的繁华之下,王阳饰演的沈图南有句台词——“上海还有十几万的贫民”。“当时经济不好,国家就会动荡。”姚晓峰在剧中传达了自己对经济与时代关系的理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硬实力,国家必然欣欣向荣。”

着眼信仰建立心路历程

观众看到的剧情与原剧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对主角从选择信仰到坚定信仰心路历程的细致刻画。

总制片人张书维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剧本就觉得它像一个大男主传奇。”

因此,导演带领创作团队对剧本做了大规模改造。“剧本一开始缺少什么?我觉得缺少情感和角色。每一个角色都进行了细致修改,最后这个戏能够真正打动大家的,是立体丰满的角色和饱满的人物情感。”张书维表示。

《追风者》中的主线人物魏若来一开始只是一个从乡下来到上海的会计专业穷学生,有幸被国民党“央行”特别顾问沈图南看中进入“央行”,原以为能在沈图南的带领下“报效国家”,却亲眼见证了国民党内部的黑暗。假币案、建设库券事件相继发生,国民党高官在其中大肆敛财,魏若来的邻居好友被害身亡,他身处其中,也只能成为替罪羔羊。

看清了现实之后,魏若来产生了动摇。之后来到苏区,看到苏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魏若来终于认识到“金融只是一个工具,放在坏人手里就是杀人的刀,放在好人手里是耕田的犁”。“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至此,魏若来完成了他的信仰选择,并投身于苏区金融体系的建设实践中。

“一个人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地感受过信仰是怎样的,然后当一个信仰解决不了问题,他才会转到另外一个信仰。这个过程,我们在剧本的改动中让它更加的真实化、细节化。”

观众最终看到的是,乱世中,大量的热血青年,以生命的代价,实现他们的报国理想。姚晓峰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拓宽谍战作品受众群体

在波折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曾脱离大时代巨大浪潮的席卷。而现实的考验下,每个人都是矛盾复杂的多面体。

魏若来到江西之后,一开始选择逃避。他说宁可回家去做一个账房先生,像鸵鸟一样缩在那里。剧中的魏若来不是英雄,是普通人。这种人性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追风者》播出后,得到很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强烈共鸣。爱奇艺播放平台的弹幕上不少网友感慨“这盛世如我所愿”。有学校老师看了这个剧,重新修改了讲课的课件。

“怎么把历史寓教于乐地跟观众去解读,让大家对那段历史有更客观的认知,是导演想在作品里边表达的。”张书维说。

除了人物塑造饱满抓人,剧中服装、置景等细节也十分严谨,营造出真实的环境氛围,吸引观众沉浸其中。

剧中前两集魏若来的衣服有补丁,袜子露脚趾,大衣很不合身,寒门子弟的朴实、寒酸扑面而来。魏若来住的“闸北”拥挤狭窄,阁楼房间内逼仄局促,能让人体会到当时上海平民的生活艰难。

“魏若来坐黄包车从‘闸北’经过铁桥检查口进‘央行’,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姚晓峰说,“历史上的上海就是这样的,租界和平民区落差很大,像两个世界。”

配合剧集的播出,主创团队还开发出幕后栏目“老姚说戏”,听导演讲一些幕后创作的故事。这个跟着剧情解读历史的小栏目,意外地收获了许多年轻观众。张书维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说特别期待‘老姚说戏’出个系列。这也是这个剧带来的社会意义。”

“第一代共产党人身上那种信仰的力量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怎么能感染到观众?创作这个剧我就希望能去找到第一代共产党人身上信仰的根源。”姚晓峰表示,“我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剧看到自己所身处的时代,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答案。”   (本报记者蒋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的“斤”用了上千年,为何和... 你有没有想过,咱们中国人几千年来说的“来一斤”,怎么到了现代,居然就刚好等于500克?这个数字听起来...
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 【人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 【故事】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曾是湘西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船工...
原创 遵...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漫长的长征。长征初期,红军深...
原创 上... 当目光掠过一组新中国上色老照片,褪色的历史在数字技术中悄然苏醒,这些曾被岁月漂白的影像,都随着色彩在...
原创 难... 一、引言 有一种说法一直流传着:刘备死后,诸葛亮再也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虽然这话有些片面,毕竟像南中之...
祝勇谈《国宝》:透过故宫 历史... 新华社沈阳5月22日电(记者赵洪南)今年是沈阳故宫营建400周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
青铜不语,重逢有声!殷商重器史... 在火爆京城的“看·见殷商”特展上,众多明星文物已经成了展厅的热门打卡点。其中,守望半世纪的妇好鸮尊终...
原创 9... 1991年8月24日,克里姆林宫一号楼19号A办公室的警卫值班军官克罗捷耶夫,发现了苏联元帅阿赫罗梅...
原创 西... 1936年秋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伟大胜利。胜利之后,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
原创 美... 虽然美国的历史相对较为年轻,但其展现出来的好战特质却十分明显。在美国历史的每个阶段,战争似乎总是如影...
原创 “... 孙吴的历史背景 孙吴政权是在公元 229 年由孙权建立的,位置在咱们中国东南边。当时三国鼎立,除了孙...
被东南亚54国奉为神灵、周总理... 引言 在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叙事中,花木兰的传说因《木兰辞》而家喻户晓。然而,历史长河中真正以血肉...
原创 隋... 走遍天线,游遍四海,人心能比水长流吗? 初次相识,情如蜜甜,然而日久情疏,喜转为忧。 庭前庭后,...
原创 八...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入山东,齐鲁大地上的热血男儿们纷纷挺身而出,组建了十几支游击队,顽...
原创 军... 在旧军阀时期的部队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士兵,他们曾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最终都成为了共和国的开...
原创 反... 一、汤恩伯的干儿子 石觉是国军的一位中将,背景颇为有趣。他是黄埔军校三期的学员,和王耀武是同期的同学...
原创 麦... 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二战的胜负逐渐明朗。日本战败后,美国任命了麦克阿...
屋大维为凯撒报仇了?实施过程是... 屋大维为凯撒报仇了?实施过程是什么样的? 屋大维这个名字,在罗马历史的长河里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存在。咱...
原创 历... 随着近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在众多世界民族中,犹太人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
原创 谁... 三国时代是猛将辈出的历史舞台,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那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变得几乎无敌,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