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皮肤颜色通常是什么?
答案是白色,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知道。
然而,事实上,在这个白人占主导的欧洲大地上,却有一个独特的民族存在——卡尔梅克人。这个民族不仅拥有黄种人的肤色,还遍布欧洲,且全民信奉佛教。更为特殊的是,他们曾经有过一段想要回归中国的历史。
卡尔梅克人是唯一生活在欧洲的黄种人,也是欧洲唯一的佛教民族。这使得他们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几百年前,蒙古帝国曾一度强盛,但随着元朝的灭亡,蒙古族逐渐分裂,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其中之一就是瓦剌部,瓦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它曾是明朝在草原上最大的对手,甚至一度俘虏了明朝的皇帝。瓦剌的强大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瓦剌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它由多个部落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准葛尔部迅速崛起,开始吞并周围的其他部落。在准葛尔的强大力量面前,许多不甘心的部落纷纷选择逃亡,土尔扈特部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躲避准葛尔部的侵略,土尔扈特部开始西迁,最终定居在伏尔加河的下游。远离战乱的他们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激增,部落繁荣起来。然而,正当土尔扈特人逐渐安定下来的时候,沙皇俄国开始崛起,步入了扩张的道路。
土尔扈特人信仰藏传佛教,而他们的黄种人面孔与俄国人有着鲜明的区别。这使得他们遭遇了俄国的敌视。尽管土尔扈特人尽力避免冲突,忍气吞声,但依然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牲畜。更为过分的是,俄国要求他们定期上贡,并迫使他们放弃信仰佛教,改信东正教。这一要求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的怒火。
然而,土尔扈特人与俄国的实力差距过大,硬拼无法取胜。于是,土尔扈特人决定采取更隐秘的方式,回归祖先的故土。
1771年,在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约三万名土尔扈特人开始了艰苦的迁徙。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终于到达了清朝的领土,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事件。
这次迁徙虽然成功,但也充满了遗憾,因为并非所有的土尔扈特人都能够顺利归来。实际上,土尔扈特部在迁徙过程中分为多个小部落,分布在伏尔加河的两岸。原本计划利用河面上的冰层来横渡,但命运弄人,他们遇上了一个数十年难遇的“暖冬”。冰层异常薄弱,无法承载人和牲畜的重量。尽管迁徙计划安排在冬季,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渥巴锡只能带领东岸的土尔扈特人先行离开。
剩下的土尔扈特人无法赶上迁徙的队伍,他们只能目送族人离开,痛心疾首。那些被留下的部落成员,便是后来的“卡尔梅克人”,这个名字在突厥语中意味着“留下来的人”。这一事件成为了卡尔梅克人的根源,赋予了他们独特的历史记忆。
这件事让俄国感到愤怒,他们开始加大对“留下来”的土尔扈特人的压迫,不仅掠夺他们的资源,还在他们周围驻军,严密监控,防止他们再度逃离。长达百年的软禁和控制,直到沙皇俄国的民族政策逐渐改变,才有所松动。
作为蒙古族的后裔,卡尔梅克人勇猛善战,骑术高超,很快成为俄国重点吸纳的对象。卡尔梅克人的处境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了骑兵队伍,为沙皇俄国效力。卡尔梅克骑兵的英勇表现逐渐为世人所知,成为俄国军队的重要力量。随之而来的是卡尔梅克人地位的提升,他们的领土和人口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进入20世纪,苏联成立,卡尔梅克人成为了一个自治区,随后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一部分。尽管卡尔梅克人深受佛教影响,但苏联推行的无神论政策与其传统信仰相冲突。苏联政府试图废除佛教,引发了卡尔梅克人的强烈反抗,双方甚至爆发了多次冲突,关系逐渐恶化。
此时,卡尔梅克人已达到数十万的规模,他们的勇猛和战斗力使得苏联当局视其为威胁。二战爆发后,苏联政府开始征召大量卡尔梅克人参军,以抵御德国入侵,顺便削弱卡尔梅克人力量。然而,战争初期苏联的战略失误导致德国军队攻势如潮,苏联军队节节败退。卡尔梅克人所在的军团也遭遇重创,数万卡尔梅克人被德军俘虏,其中一些人甚至成为了“汉奸”。
苏联借此机会指责卡尔梅克人叛国通敌,宣布取消卡尔梅克共和国,并展开大规模清洗,数十万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强迫他们在极寒的条件下挖矿、修路。然而,尽管遭遇重创,卡尔梅克人并未背叛苏联。相反,他们再次展现出其卓越的骑兵能力,组建了新的骑兵团,重新投入到抗击德国的战斗中。
这个崭新的卡尔梅克骑兵团与苏联军队一道,从苏联领土一路南征北战,跨越大半个欧洲,最终打进了柏林,立下了赫赫战功。卡尔梅克骑兵的英勇表现得到了苏联军方的高度评价,战后不久,苏联决定恢复卡尔梅克共和国,曾经饱受压迫的卡尔梅克人终于迎来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这段历史让卡尔梅克人深刻体会到与强邻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后来的俄罗斯,卡尔梅克的领导层始终尽力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尽管在经济支持方面始终缺乏强力支持,卡尔梅克的自治水平却相对较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保持在较高水平。如今,曾经的土尔扈特部落已成为欧洲最独特的存在——他们是唯一的黄种人民族,唯一的黄种人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