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年6月29日,62岁的郑和因病在印度古里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明朝皇帝朱瞻基悲痛欲绝,亲自指示礼部侍郎前往应天迎接郑和的灵柩,并决定将其安葬在牛首山。谈及郑和的去世,朱瞻基眼中含泪,深情地叹道:“郑和七下西洋,番王不敬者生擒,蛮寇侵扰者剿灭,海域得以清宁,功勋卓著,是后世宦官的楷模。”朱瞻基的哀叹中充满了对郑和功业的敬重。
自1385年起,郑和便追随朱棣,七次远航西洋,最远曾抵达非洲东岸,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然而,在郑和生前,明仁宗朱高炽和著名大臣夏元吉却强烈反对他进行远洋航行。郑和去世后,他的航海事业成为一些朝臣批评朱瞻基劳民伤财、不务正业的攻击目标,甚至有激进的大臣公开侮辱郑和,称其“猪狗不如”。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反对郑和的远洋历程呢?郑和七次下西洋对明朝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他是否真如朱瞻基所言,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文武双全”的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人,年少时因误入明军阵营,成为傅友德的俘虏。1384年,傅友德班师回朝,郑和被带到南京,入宫服侍。随后,他又随傅友德北上顺天,镇守大明边界。凭借聪慧的才智、英俊的外貌和高大的身材,郑和获得了朱棣的重用。在靖难之役爆发时,郑和奋勇杀敌,冲锋陷阵,成功夺取北平九门,立下赫赫战功。而在郑村坝之战中,郑和也与朱棣一同击败李景隆,功勋卓著。因此,战后朱棣亲自为他改姓为“郑”。
朱棣登基后,感到自己的地位不稳,决定通过展示大明的武力,威慑周边的番国,尤其是震慑那些对他不满的番王。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寻找失踪的朱允炆。因此,从一开始,朱棣便有意推动远洋航行的计划。
1405年,朱棣召来相士袁忠彻,询问谁能担任远洋航行的统帅。由于南洋、西洋的番国信仰迥异且长期不服从明朝的统治,选择这样一位统帅尤为重要。此人必须熟知佛教和伊斯兰教,具备良好的军事素养,既要确保大明士兵的安全,又要能够进行教化传播。郑和本是回族,又在靖难后深受佛学影响,袁忠彻称他为忠厚老实之人,朱棣便立即任命他为远洋航行的统帅。
1405年7月11日,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洋之旅。郑和的船队共有27800余人,乘坐62艘巨型船只,浩浩荡荡地驶向南洋。在离开中国后,郑和首先抵达越南中部的占城,当时张辅正带兵平定安南,因此郑和的船队没有遭遇任何干扰。
然而,从占城出发,郑和在抵达爪哇时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原来,爪哇的东王与西王之间正在发生内战,郑和误闯入了东王领地,被西王误认为是东王的援军。西王随即发动攻击,导致约170名明军士兵丧命。他们的牺牲未能激起郑和的报复之心,相反,他展现了宽广的胸怀,未进行报仇,而是与爪哇西王展开和平谈判,最终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离开爪哇后,郑和还访问了苏门答腊、锡兰等国。在每到一国后,郑和始终记得自己远洋的初衷,宣讲大明的国威,并派遣使者秘密调查朱允炆的下落,然而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线索。
1407年,郑和从印度中南部的古里启程返国。抵达古里后,郑和将朱棣赐予的诰命银印赠予当地国王,并在当地立碑纪念。然而,在返回途中,郑和的船队途经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旧港时,遭遇了海盗陈祖义的袭击。郑和愤怒之下,亲自指挥剿灭了海盗,捕获了陈祖义,并将其带回应天斩首示众。
平定锡兰
郑和首次远航归国后,朱棣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在接见各国使者时,朱棣终于得到了对外“正统地位”的认可。郑和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在第二次远航时,郑和的任务显得较为简单,除了承担展示国威的责任外,几乎没有其他明确的使命。在途经锡兰时,郑和因在山佛寺布施而不慎泄露了船上财宝的行踪。
不久,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便密谋袭击郑和的船队。郑和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故意绕道而行,避免与锡兰产生冲突。然而,在离开忽鲁谟斯时,亚烈苦奈儿误判了郑和的软弱,亲自带兵五万伏击郑和的船队。郑和则果断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突袭了锡兰,并成功捕获了亚烈苦奈儿,最终大获全胜。
郑和的前三次南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而第四次则是为了维护大明作为宗主国的地位。当时南洋、西洋多国动荡不安,局势复杂,因此郑和肩负的任务非常繁重。在这次航行中,郑和不仅帮助苏门答腊国王平定叛乱,还在海上俘获并斩杀了苏干剌。郑和的船队一路抵达东非的麻林国,这也标志着他第一次航行的最远端。在东非,郑和收到了当地的贵重礼物,其中最特别的是一只长颈鹿。
此后,阿拉伯和东非地区的各国赠送的金钱豹、长颈鹿等珍贵物品陆续跟随郑和回到了大明。郑和的远洋航行从最初的展示国威逐渐转变为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然而,尽管船队耗资巨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却远不足以弥补所消耗的国家财政。
由于连年征战,明朝国库空虚,已经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远洋航行。太子朱高炽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等人坚决反对郑和再次南下西洋。除朱瞻基外,朝中几乎所有人都站在郑和的对立面,认为他耗费了国家财力,丝毫未能为民众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病逝古里
尽管朝中反对声不断,朱棣仍坚持自己的决策,继续推动远洋航行计划。在1421年,他再次命令郑和开启第六次远洋之旅。这次航行与前两次类似,依旧是向番国展示国力,并未带来任何新的实际利益。两年后,终于有消息传来,朱允炆的下落被发现,朱棣终于解开心结。在与朱允炆的谈话中,朱棣心结得以解开,而郑和的第七次远航也随之被取消。
然而,不久后,朱棣因病去世,继位的朱高炽遵循夏元吉的建议,永久搁置了下西洋的计划,郑和也被调回应天担任守备太监。朱高炽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大明国库已经无法支撑任何进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