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兵工厂之二:性能落后且质量堪忧的四川机器局
自1877年起,丁宝桢在担任四川总督后创办了四川机器局。尽管面临种种挑战,这个工厂还是成功制造了枪支、火药,并开始试制加特林机枪和后膛炮。然而,1886年丁宝桢因病去世,继任者刘秉璋上任后对四川机器局进行了大规模削减。
刘秉璋并不看好四川机器局,除了常见的新官上任必改政策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该局产品的质量问题。许多生产的武器不仅性能落后,而且严重缺乏一致性,刘秉璋曾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他的失望。“当初我收到的四川自制枪支,首先感到惊讶与喜悦,但在实际使用后,枪管大小不一,枪弹也经常走火,许多甚至不能完美合膛。”他解释了质量差的原因:“丁宝桢当年执意仿西方技术,却不聘请洋匠,完全依赖中国工匠,致使武器精度远低于标准。”
事实上,当时许多中国制造的兵器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就曾因仿制雷明顿步枪而制造出大量无法使用的废品。然而,刘秉璋并不愿再继续投入,直接裁减了四川机器局的经费。“我决定暂停所有洋枪铸造,削减工人数量,每年可节省约2万两银子。”当时四川机器局的年经费不过2万多两银子,削减后,几乎减少了80%的预算。
刘秉璋节省下来的资金并没有浪费,而是用来购买了大批进口武器。他计划在1888年通过上海购买原装进口武器,并直接停止四川机器局的枪械制造。他甚至买到了1500支毛瑟后膛枪、500支前膛枪和500支哈奇开斯步枪,所有这些武器的价格远低于四川本地生产的成本。仅用4万两银子就能武装7000名士兵,这比起当时其他军队动辄上百万两的装备费用,显得极为经济。
刘秉璋通过节省的经费用外购武器,迅速组成了新式军队,并凭借这支新军成功平定了四川多次骚乱。尽管这些进口武器在外战中并不具备优势,但在维护地方治安、打击匪帮方面已经足够强大。如果当时全国都能效仿这种做法,或许中国在1890年前就能完成全军洋枪化,甚至能形成一支装备现代化武器的大军。
然而,随着四川机器局逐渐依赖外购武器,刘秉璋对国产武器的兴趣显著下降。在四川机器局的建设上,他仅对前任丁宝桢购买的炮弹制造机器表示肯定。而原本应当成为四川机器局发展的关键设备——用于铸造枪炮的机器,却在运输途中遭遇沉船事故,导致一部分机器丧失。
四川机器局逐渐沦为一个简单的修理厂和弹药生产厂。刘秉璋的节省政策虽然使得新军迅速成型,但四川机器局却在失去外部支持后停滞不前。1888年后,四川机器局除了修理和少量制造弹药外,几乎没有新型武器的生产。到1893年,四川机器局年产子弹和火药的数量虽足够维持日常军需,但无法支撑大规模战斗。
即使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四川机器局仍未能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其武器装备无法应对战场的严峻需求。虽然刘秉璋的节省和外购措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四川机器局的倒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武器制造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