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之际,朝廷与各地的刺史、太守,一般都具有两种特点,要么能够征战沙场,要么拥有极高的声望,毕竟作为封疆大员,他们的责任和影响力无可小觑。此时,刘表派遣的交州刺史赖恭,便是名望极高的那一类人物。虽然在任内他被驱逐出交州,但即便如此,赖恭仍然在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中,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尊重。
公元198年,袁绍与曹操的矛盾愈加深刻,逐渐走向不可调和的局面,而刘表则选择支持袁绍。为了削弱刘表的力量,曹操派遣桓阶南下,企图挑动交州的局势。他的目标是拉拢长沙太守张羡以及周围四郡的势力,策动一场叛乱。《三国志·桓阶传》记载,曹操的这一计划在200年得以实施,张羡的叛乱被刘表成功平定,然而交州的局势也因此愈加复杂,双方的对抗越加激烈。
与此同时,曹操在197年就已派遣交州牧张津,接替了张羡的职位,继续在刘表后方活动,操控着交州的局势。这一过程中,张津不断发起北伐,试图进一步扩张势力。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张津选择将交趾郡的州治从龙编县迁至苍梧郡的广信县,并开始了连年对刘表发起的北伐。《三国志·薛综传》也记录了这一系列举措的具体进展。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北伐,苍梧、郁林两郡已经不堪重负。在这种困境中,苍梧郡的土著将领区景不堪忍受,最终将张津杀害。恰在此时,苍梧太守史璜也去世了,为刘表提供了一个反攻的良机。《三国志·士燮传》称,刘表及时派遣吴巨为苍梧太守,并任命赖恭为交州刺史,展开反攻,成功占领了苍梧郡这一交州的最重要之地。
吴巨与赖恭的合作也证明了两人的重要性。吴巨,作为一名勇猛而又机智的将领,掌握着苍梧郡的兵权,而赖恭,则负责治理行政事务。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交州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吴巨在当时,已是苍梧郡的太守,而赖恭虽有行政权,但面对士燮雄踞四郡的局面,始终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士燮,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向朝廷上贡,表露出对朝廷的忠诚。这种忠诚的表现,不仅让曹操对他产生了新的重视,还在士燮身上增添了新的权力。曹操加封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进一步加强了他对交州七郡的军权。然而,曹操并未给予士燮完全的行政权,而是专门保留了赖恭的刺史职位,这也折射出曹操与刘表之间微妙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燮仍然不断向朝廷上贡,并且在曹操的支持下逐渐晋升为安远将军,最终被封为龙度亭侯。《三国志·士燮传》指出,士燮以其忠诚和持续的朝贡,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重用。而赖恭作为交州刺史,始终坚持仁厚与谨慎的治政风格,得到了士燮手下官员的尊敬。
在士燮手下任职的薛综,在后来给孙权上书时,提到赖恭时,称他为“先辈”,并赞扬了赖恭的“仁慎”品性,足见士燮麾下官员对赖恭的高度评价。《三国志·薛综传》中也指出,赖恭“才器不凡”,可见赖恭在治理交州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深厚的政治智慧。
赖恭的仁厚与谨慎,获得了士燮的理解与支持,而士燮则对赖恭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两人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治局面。在交州这一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赖恭不仅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还与士燮的力量达成了一种平衡,给交州百姓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局面。尽管两人之间在一些政治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最终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共同维系了交州的安宁。
然而,随着刘表的去世,曹操南下荆州,交州局势急剧变化。苍梧郡这个交州最强大的郡也面临着外部压力,赖恭和吴巨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吴巨作为苍梧郡的太守,掌握着更多的兵力,而赖恭则凭借行政职权进行治理,两人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到了209年,刘备占领荆南四郡,苍梧郡彻底孤立无援,赖恭与吴巨的矛盾也到了爆发的边缘。最终,赖恭因不满吴巨的政策而被迫离开苍梧,返回了自己的家乡零陵郡。此时,吴巨选择投降了孙权,而赖恭则选择投向刘备的阵营。两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赖恭在蜀汉政权中获得了重用,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大臣。
赖恭的选择最终让他成为了蜀汉的重臣之一,他的忠诚与才学也在蜀汉政权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19年,赖恭被任命为蜀汉的太常卿,成为九卿之一。220年,曹丕篡汉后,赖恭再次上表劝进刘备称帝,并与诸葛亮等大臣共同推动了刘备的登基。222年,赖恭与诸葛亮共同为刘禅的母亲甘夫人追封为昭烈皇后,为刘备的皇位巩固做出了贡献。
赖恭,这位有着深厚学识和卓越才干的士人,凭借自己的仁厚与谨慎,成为了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虽不像一些战将那样风光,但他以忠诚、智慧和宽厚治国,成就了一段不朽的政治传奇。而他的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使身处乱世,秉持仁德、谨慎行事,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