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从贫困中崛起的开国皇帝,经历了从一介平民到登基称帝的伟大转变。他不仅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而且在建立明朝后,对那些曾为他征战四方的功臣们进行了丰厚的奖励。然而,有一位人物,却显得格外特殊。明朝建立之后,其他有功之臣都被升职加爵,唯独他被任命为一个骁骑舍人,这个人就是郭德成,而他还是宁妃的亲哥哥。郭德成因此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国舅”。
郭德成不仅是明朝的功臣,且因为其国舅身份,实实在在地属于皇亲国戚的行列。朱元璋曾认为郭德成的官职过于低微,这与他贵为国舅的身份不符,于是打算提升他的职位。令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郭德成听闻这一消息后,非但没有感激,反而急忙跪地谢罪,坚决拒绝了朱元璋的好意,这令朱元璋感到极为不悦。
他跪下的同时,便低声道:“臣性喜饮酒,愚笨无能,实在无法胜任重任……”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几乎无可匹敌,很多将领和官员为了获得官职和财富,往往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征战四方。而郭德成,虽然名为国舅,官职却仅限于骁骑舍人。朱元璋心生怜悯,决定升职他,但郭德成为何要断然拒绝,甚至要向皇帝谢罪呢?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郭德成的妹妹郭宁莲早在朱元璋还未称帝时便成为朱元璋的妾。也正因如此,郭德成自年轻时便与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关系。郭家三兄弟都曾随朱元璋征战,郭德成在战争中的表现不逊色于其他人。朱元璋登基后,郭德成的两位哥哥郭兴和郭英因战功显赫,都被封为侯,成为明初的权贵。郭德成的妹妹宁妃在马皇后去世后也深得朱元璋宠爱,虽然只位列妃位,却在后宫拥有举足轻重的权力。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宠爱郭家兄妹呢?这与郭山甫的远见卓识密切相关。在朱元璋还未有一番作为时,郭山甫便已经预见到朱元璋日后必成大器,便将女儿嫁给了他,还命令三兄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可见,朱元璋与郭家兄弟的深厚关系,并非短时间内建立的,而是早有铺垫的。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战时,郭兴提议火攻,最终助朱元璋获得胜利。凭借这一战功,郭兴和郭英都得到了封侯的荣誉。而郭德成虽曾立下战功,却并未获得显赫的职位。或许,他并没有像郭兴和郭英那样立下决定性的大功。历史上也记载道:“郭德成性聪慧,但嗜酒成性”,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郭德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尽管郭德成从未因职位低微而抱怨,但他作为国舅,周围的兄弟姐妹都获得了高官厚禄,若他一直停留在一个低级职务,难免会引发外界的议论。朱元璋在考虑到宁妃的地位后,便产生了提拔郭德成的想法。然而,当这一想法传到郭德成耳中时,他非但没有感到喜悦,反而立刻跪下向朱元璋谢罪,并表示拒绝接受升职。这一举动让朱元璋感到不快,但他也无可奈何。
郭德成的拒绝理由相当直白,他表示自己无法承担更重的责任,因为他担心若升职后,自己无法胜任,甚至可能惹怒皇帝,最终丢了性命。郭德成坦言自己只希望过得安逸,喝酒无忧,其他的荣华富贵都不再有任何追求。他的回答言辞恳切,语气坚决,显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应对这种情况。
郭德成的举动虽然看似不合常理,但却极为聪明。他不仅了解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而且明确知道高官厚禄可能带来的种种危险。他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正因如此,朱元璋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也不得不接受了郭德成的决定。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朱元璋赐给了郭德成金银美酒,并设宴招待他。郭德成在宴席上饮酒过量,醉意上涌后,开始失态。他趴在地上,脱去帽子,乱发披散,向朱元璋谢恩的模样显得极为滑稽。虽然醉态失仪,但朱元璋并未责怪他,反而觉得这一情形有些有趣,随口说道:“醉汉如此,岂是酒过之故?” 郭德成醉酒后答道:“是啊,剃了光头,才能更舒心呢!”
听到这一话,朱元璋不再言语,若有所思。然而,郭德成酒醒后,回想起自己醉态失礼的言行,顿时吓得不轻。他赶紧换上僧袍,剃光头发,每日专心诵经。这一举动很快传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听后,只是轻轻对宁妃说:“本以为只是戏言,没想到他真做到了,真是‘风汉’之人。”
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郭德成的自知之明,也反映出他对朱元璋个性深刻的理解。郭德成了解自己嗜酒的恶习可能导致的麻烦,因此在醉酒后即刻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风险。
郭德成的酒后言行,虽然看似无关紧要,却几乎险些丧命。要知道,在明朝历史上,因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便丧命的例子比比皆是。类似魏观因书法四字“龙蟠虎跃”被误解为谋反,或高启因诗句中出现“狗”字被误认为侮辱皇帝,最终都因此命丧黄泉。郭德成的情况比这些还要严重,因为他提到了“光头”二字,这在朱元璋心中触及了他不愿面对的过去。
历史中的许多大臣,因一言不慎便丧命,郭德成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因而迅速采取行动,将自己从深渊中拉回。在朱元璋眼中,这种对危险的敏感和迅速的应对,展现了郭德成的聪明才智,尽管他表面上看似“傻”,但实际上他是在用最稳妥的方式保护自己。
郭德成的选择和处事方式,使得他在明朝的动荡时期屡次化险为夷,最终保全了自己,尽管他没有享受显赫的权力和财富,但却活得十分洒脱,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