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都曾建立过“兵团”这种编制。解放军在战争结束后共组建了19个兵团,虽其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大多数都在局势趋于稳定后,中央主动进行撤编。然而,国军所组建的兵团数量明显更多,其中不包括那些被歼灭后重建的,便有22个兵团。令人惋惜的是,除了其中两个兵团成功逃往台湾,其他的几乎都在人民的愤怒之火中彻底消失。
与解放军的兵团通常由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作战任务构成不同,国军的兵团从诞生之初便显得杂乱无章。在兵力分配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种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党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军的混乱局面源于蒋介石政府长期未能对全国实施强有力的控制。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表面上完成了统一,但各地方实力派的独立性依然非常强大。蒋介石的政策一旦触及到这些地方军阀的根本利益,必然会爆发冲突。最典型的就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尽管蒋介石凭借金钱的力量和中央军嫡系的力量击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等地方军阀,但这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军阀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利益集团,要彻底平息这场纷争并不容易。
因此,阎锡山在下野后不久便重掌山西,冯玉祥即使出国考察,西北军的大多数依然不愿与蒋介石统一战线。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根本无法有效地管理全国的武装力量。虽然他曾多次尝试设计不同的部队编制方案,但由于内部的重重牵制和派系斗争,往往导致实际情况更加混乱。
兵团这种编制最初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部队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方便协调抗击日军。然而,早在这之前,国民政府就已经设立了“战区”这一行政区划,也负责多个集团军的指挥。问题是,兵团和战区的职能几乎重叠,导致指挥体系混乱。如果兵团司令和战区司令是同一人,或许能够缓解这种情况,但往往不是这样,导致一个集团军可能同时接到来自两个指挥机构的命令,如何执行就成了问题。
更糟糕的是,派系斗争在这时愈加明显。许多高级将领如果没有自己的部队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光杆司令”,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不少将领开始更加注重自保,尽力壮大自己的实力。蒋介石意识到兵团这一编制在当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于是很快将其取消,重新由战区司令来指挥所有部队,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指挥体系,但兵员的分配不平等却引发了更多的矛盾。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威望在经过数年的历练后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他军阀的势力也基本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便想通过整合各部队来统一指挥,提升战力。他决定提升战区的级别,每个战区通常包括了两到三个省的军队。然而,国军中依然存在大本营、行营、绥靖公署等诸多复杂的重叠机构,整个指挥体系依然混乱不堪。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蒋介石曾试图通过设置兵团来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到战争的中期,他一共成立了22个兵团,部分解决了指挥不清的问题。然而,兵团内部的人员和物资分配依旧存在偏向,导致协同作战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一些人开始称他为“新军阀”,认为他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旧军阀并无本质区别。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无道理。军阀的本质在于自己掌控核心利益,对于其他派系和部队,他们则往往视为“炮灰”。蒋介石在划分兵团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标准,中央军嫡系的兵团一开始就拥有更多的兵员和资源,战斗中损失后能够迅速补充,而其他派系的兵团则常常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兵员的缺乏甚至导致了许多兵团的番号被撤销或合并,甚至在战斗中某些兵团完全没有补充,状况极为糟糕。
1946年初,国共两党签订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之后,蒋介石便借此机会大力排除异己。非中央军的“杂牌”部队有超过百万人的武装力量被解散,多个兵团番号被取消。而中央军则只是将“军”级番号改为“整编师”,人员数量基本没有变化,甚至一些武器得到了更新。如此严重的不平等待遇,怎么可能让其他军队甘心为蒋介石卖命呢?
就连中央军内部,蒋介石也并非一视同仁。最初成立的汤恩伯第一兵团就拥有8个精锐集团军,兵员超过20万,还有一支王牌部队整编74师。相比之下,像李延年第六兵团、李良荣二十二兵团等兵团的战力明显较弱,长期以来人员不满,战斗力也无法得到提升,甚至被其他中央军部队所轻视。
国军的指挥体系中,各兵团间的相互矛盾极为严重。即使看起来国军参战兵团众多,实际上这些兵团之间矛盾重重,相互制约,根本无法形成合力。淮海战役中,国军有七个兵团参战,虽然人数上不逊色于解放军,但由于各兵团间的矛盾重重,导致战斗力呈现分化。邱清泉和黄维的兵团虽然具有强大的主力军,但像孙元良、李延年等兵团的表现却远远不如其他主力部队。蒋介石如果能够更加平衡各兵团的分配,或许能避免这种内耗,改变战局的走向。
国民党在战败后,21个兵团中最后被歼灭的是汤尧的第八兵团。这个兵团曾在淮海战役中大败,随后被派驻长江防线,最后于1949年10月在厦门战役中被彻底消灭。而两个成功逃往台湾的兵团则分别是刘安祺的21兵团和重建后的胡琏的12兵团。刘安祺的兵团原驻青岛,在渡江战役后随即撤退,最终成功逃往台湾并受到了重用,成为台湾中部防守的重要力量。
蒋介石设立兵团的初衷并无问题,然而他未能合理平衡各兵团的资源和力量,导致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这种种问题的积累也导致了国民党的彻底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