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我军进行了大规模整编,形成了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的格局。根据当时的指挥部规划,四大野战军的排名如下:
长期驻守黄土高原的西北野战军,抗战时期由贺老总的120师组成,为一野,由“横刀立马”的彭总指挥;转战晋冀鲁豫、大别山、淮海流域的中原野战军,抗战时期由129师为骨干,成为二野,指挥官是号称“当代孙吴”和“军神”的刘伯承。华东野战军汇聚了华中新四军及山东八路军的力量,为三野,指挥官为“诗人元帅”陈毅,副司令员为粟裕;而东北野战军,则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锐部队,其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抗战时期由115师组成,属于四野,指挥官是“红军之鹰”林总,副司令员为罗荣桓。
此外,华北军区的部队取代一野,成为了直属的“御林军”。华北军区的根基来自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指挥官是“当代鲁智深”聂荣臻,副司令员是从刘邓部队转隶过来的“布衣元帅”徐向前。
整编后的部队结构中,野战军下设了兵团,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每个都拥有2至4个兵团,总共组建了16个兵团,并预留了4个兵团的番号。根据各野战军的兵力编制,这16个兵团的司令员名单如下:
- 一野彭总麾下的16万人,1、2兵团分别由王震和许光达指挥;
- 二野刘邓麾下的28万人,3、4、5兵团分别由陈锡联、陈赓和杨勇指挥;另外,还为二野预留了一个6兵团的番号;
- 三野陈毅和粟裕麾下的58万人,7、8、9兵团由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和叶飞分别指挥,三野还预留了11兵团的番号;
- 四野林总麾下的103万人,12、13、14、15兵团分别由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指挥,此外,四野还为16、17兵团预留了番号;
- 华北军区聂荣臻和徐向前麾下的24万人,18、19、20兵团分别由徐向前、杨得志和杨成武指挥。
这些兵团的司令员中,1955年大授衔时,除程子华转入地方工作外,其余12位都是开国上将,其中有3位大将,分别是许光达、陈赓和萧劲光,徐向前更是晋升为元帅。
由于渡江战役进展顺利,原本预留的4个兵团番号并未启用。那么,如果这些兵团成立,哪些名将将有机会担任兵团司令员呢?
首先看二野预留的第6兵团。这个兵团是四个预留兵团中最接近成立的。二野的部队在抗战胜利后,曾一度取得连战连捷,但在大别山的战斗中,兵力遭遇了一些消耗,直到淮海战役时,兵力调动才逐渐恢复。战后,二野的任务十分繁重:既要配合三野渡江,又要防备外国势力干涉,还要开展大西南的战斗,消灭敌军残余。所以,二野第6兵团的筹备工作早有准备,一旦渡江战役遇到意外阻力,第6兵团将迅速成立。
第6兵团的人员来源于多个二级军区,如江汉军区、桐柏军区、鄂豫军区。这些部队原本是大别山地区的主力,经过整编后重新成为兵团级单位。兵团司令员的候选人已初具人选,其中最有可能担任此职的是老资格的红四猛将王宏坤,他曾参与过黄麻起义,并在多个纵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然而,随着渡江战役出乎意料的顺利,这个兵团的番号始终没有启用。
与二野第6兵团类似,三野的第11兵团也有相似的成立背景。计划中,一旦渡江战役未能顺利进行,或者解放东南沿海时遭遇重大挫折,第11兵团便会迅速从山东军区的地方部队中抽调力量,进行升级编组。根据华东军区的计划,第11兵团的司令员很可能由许世友担任。
不过,由于南线战事进展迅速,第11兵团始终未能成立。战斗进展的顺利也使得原本紧张的兵力分配变得宽松,许世友所指挥的32军便转入了叶飞的第10兵团,承担了福建地区剿匪和沿海防御任务。
与二野、三野相比,四野在兵力上远超其他野战军,林总麾下的四野不仅兵员众多,而且其兵团的规模远大于其他三个野战军。四野的兵团编制不仅增加了16、17兵团,还根据战局变化及时调整了兵力部署。
如果16、17兵团能够成立,谁将担任司令员呢?四野内部的名将众多。在第一次大授衔时,除了原有的四大兵团司令员,其他如李天佑、黄永胜等也都具备了出任兵团司令员的资格。李天佑和黄永胜,尤其是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极有可能成为16、17兵团的首任司令员。
总的来说,这些未曾成立的兵团及其将领的故事,体现了战争中的不确定性与灵活性。或许,这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大潮,预示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远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