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与汉朝的军功制度都相对公平,封爵的标准也很明确,像斩杀敌将、歼灭敌军多少都能根据战功直接获得晋升。因此,李广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人物,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却终生未能封侯,这并非因为他命运不济,而是因为他常常错失良机,运气差。李广在战场上的表现有时堪称英雄,但往往因为一些意外事件而无法真正获得荣誉。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元朔三年,公元前123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广军几没,罢归。”这种命运的无奈,使得李广尽管有诸多机会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仍然没能封侯。
李广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每次都在关键时刻错失机会。相较之下,东汉末年的关羽,尽管早期曾被曹操俘虏并投降,但在一次战斗中,他便因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而被封为亭侯,这一封号不仅超越了当时许多名将的级别,还表明他已得到曹操的重视。在官渡之战初期,张辽是关内侯,而关羽则是裨将军,按军制,裨将军本应高于中郎将,但关羽的军职和张辽相比,实际上仍不如张辽。若关羽一直待在曹操麾下,他或许有机会成为五子良将的首席。
在三国的权力斗争中,颜良和文丑作为袁绍的得力大将,其武功也可与曹营的夏侯惇、曹仁等人相提并论。曹营将领按实力划分,夏侯氏兄弟、五子良将等为一等,而李典、许褚、庞德等则位列第二。这些强将中,许褚虽有猛勇之名,但他从未获得将军的封号,甚至比一些无名校尉还低。典韦在许多场合中也是无名号校尉,尽管他的武勇几乎无人能敌。
而在关羽斩颜良之后,他获得了亭侯的封号,这意味着他在曹操的阵营中已经是顶尖的军事指挥官。相比之下,刘备却并未为关羽封侯,只给予了他更为低一级的荣誉称号,这是否代表了刘备的吝啬,至今仍是许多历史爱好者争论的一个话题。
至于三英战吕布的情景,《三国演义》中吕布被称为天下无敌的战神,然而,如果换作关羽、张飞和刘备不出手,而是换成颜良、文丑与赵云、马超来应战,结果又会如何呢?根据小说的描写,吕布虽强,但也并非无敌。在虎牢关的战斗中,赵云和马超都已经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并且表现出了与吕布一较高下的实力。如果颜良和文丑能参与其中,和吕布对战的结果可能就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轻易被决定。毕竟,这两位猛将都被认为是与关羽、张飞平起平坐的高手,他们的武功并不逊色于任何顶级战将。
那么,在这个假设的场景下,如果颜良和文丑与吕布单挑,他们能打多久?显然,他们比许褚和典韦更具优势,或许能与吕布在战斗中持续一百回合而不败。而如果颜良和文丑联手,结合其他曹营将领的支援,吕布或许有可能被击退。
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下吕布,让关羽、张飞和刘备与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等名将对战,哪一方的胜算更大呢?单单看这些猛将的武功与经验,显然关羽一方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若是再加上更多的战略考虑,任何一方都可能逆转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