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做俘虏!”
1952年1月,韩军在洞子山阵地再次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负责守卫阵地的志愿军战士们拼尽全力死守,每个人都誓死不退一步。在数轮激烈的冲突后,阵地上的战士只剩下班长一人坚守。他身心俱疲,紧靠在战壕中,等待着敌人的再次进攻。突然,三名韩军悄悄靠近阵地,打算抓俘虏,但正当他们得意洋洋时,班长满身是血,从战壕中猛然冲出,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
这位英勇的班长究竟是谁?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一个连都拿不下对方一个班,明天势必要为今天的屈辱报仇!”1952年1月6日,李承晚看到“尖刀连”再度战败,气愤至极。他深知,在志愿军战士面前,韩军引以为傲的白刃战不过是小儿科。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志愿军第63军188师563团1连2班的战士们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这个班的成员都是铁原阻击战的幸存者,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们战斗的意志几乎无坚不摧。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战士们默默擦拭着武器,调整姿势,随时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为了拿下洞子山阵地,韩军出动了一个连的兵力。随着美军坦克的铺天盖地轰炸,韩军士兵紧随其后,准备“捡漏”。他们以为坦克的轰击可以轻松摧毁对方阵地,甚至连血肉之躯的志愿军也无法幸免。然而,他们低估了志愿军士兵的顽强与勇气。
“战士们,冲啊!”随着坦克轰击的结束,敌军步伐更近,班长苏文俊一声怒吼,激起了全班战士们的战斗欲望。大家纷纷拿起武器,冲出战壕,火力全开。韩军意外地发现,经过“扫荡”的阵地居然还充满着生气,志愿军战士毫不退缩,经过短暂的反击,韩军迅速撤退。
第一天,苏文俊带领班上的战士们就成功击杀了上百名敌军。夜幕降临,幸存下来的战士们艰难地整理和收集着可用的武器。他们把手榴弹紧急捆绑好,分散放置在战壕的各个角落,机枪重新架设好,做好了迎接敌人新一轮进攻的准备。
“敌人来了,大家做好准备!”听到微弱的脚步声,苏文俊警觉地示意,战士们立刻进入了战斗状态,眼神如炬,紧盯着前方的敌人。随着苏文俊一个手势,几颗手榴弹被准确扔向敌军阵地,一场激烈的交火开始了。苏文俊拖着疲惫的身体,迅速穿梭在阵地各处,填补牺牲战友留下的空缺,志愿军的顽强防守让韩军摸不清套路,最终他们选择撤退。
不过,敌军并未甘心失败,第二天,他们再度发起大规模进攻,这次他们甚至调动了四架美军飞机。飞机与坦克的联合进攻让阵地陷入了疯狂的轰炸之中,炮弹爆炸后的战壕坑坑洼洼,泥土飞扬,受到炮火波及的战士们血肉模糊,英勇牺牲。即便如此,剩下的战士依旧死守阵地。
在激烈的战斗中,敌军终于突破了阵地,几名韩军士兵闯入了志愿军的战壕。然而,敌人高估了自己的优势,低估了志愿军的决心。进入战壕的韩军,几乎无一生还。虽然敌军一波波进攻,但由于我军坚强的抵抗,敌人始终未能完全占领阵地。
此时,阵地上的苏文俊腿部中弹,只有他一人存活。蜷缩在战壕中,他喘着粗气,眼中满是对牺牲战友的怒火。就在这时,八名韩军悄然靠近。通过观察,他们发现阵地上只剩下苏文俊一人,便决定抓活的。
“就凭你们也想杀了我,呸!” 苏文俊咬牙切齿地说。趁着敌人松懈,苏文俊猛然跃出战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射击,五名敌军应声倒地。剩下的三名敌人距离不到三米,而苏文俊的枪已没有子弹。
面对无奈的情况,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拔出刺刀,迎向最近的敌人。一个箭步冲上去,刀刃直刺敌人腹部。手腕一翻,刀刃翻转入敌人身体,敌人瞪大眼睛,显然没料到苏文俊的速度如此之快。紧接着,苏文俊迅速抽刀,翻滚躲开敌人的攻击,趁隙反击,短短几秒内,又一名敌军倒下。剩下的敌人被苏文俊的勇猛震慑,纷纷选择逃跑。
然而,苏文俊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跳出战壕,迅速追上已逃跑的敌军,将其中一人绊倒,随即刺刀直插敌人胸口。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几乎没有一丝拖沓。此时,韩军指挥官通过望远镜看到苏文俊的英勇表现,震惊至极。一个“血人”竟然以一己之力击杀了自己的八名士兵。
尽管敌人已知战壕里只剩下苏文俊一人,但他们仍不甘心,再次派遣五名士兵进行冲锋。经过前一轮激战,苏文俊身上多处挂彩,手中的刺刀也因多次战斗而钝化,但他依然毫不退缩,勇敢迎击。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已被三名敌人包围。
“抓活的。”听到敌军的命令,苏文俊面带冷笑,坚定地回应:“我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做俘虏!”敌人见状,劝说他投降,但苏文俊根本不为所动。他装作重伤,摇摇晃晃地蹲在地上,假装要倒下。敌人看到他满身是血,放松了警惕,心急火燎地冲向他。就在敌人跳下战壕的一刹那,苏文俊爆发出惊人的速度,拔刀疾刺,三名敌人瞬间丧命。随后的敌军还未反应过来,突如其来的枪声再次响起,他们纷纷倒地。
援军及时赶到,苏文俊凭借一己之力击退了敌人,成功拖延了时间,为部队的反击争取了宝贵机会。战斗结束后,苏文俊因英勇表现被授予“拼刺杀第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获一等功。
战争胜利后,苏文俊拒绝了被送往军官文化班的机会,坚决表示:“我的文化底子太差,这样的机会应该留给更有能力的战士。”他不愿因个人功勋谋取利益,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在淮海战役中受伤,他始终不忘为部队着想。
1958年,苏文俊告别部队,转业到华北制药厂,后来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毅然选择放弃优越的工作,前往艰苦的井陉矿区当矿工。近三十年的矿区生活,他从未对外提起自己的战功。即使远离了部队,苏文俊心中的爱国情怀和军人作风始终未曾改变。
这就是中国军人,这就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