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承元:元版零本亦难求
迪丽瓦拉
2025-09-23 00:02:32
0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收到上海某拍卖公司寄来的古籍拍卖图录,拍品中一册元版《通志》零本引起了我的注意。

《通志》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最早的刻本是元大德年间三山郡庠刊,半版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下方有刻工姓名,如施德甫、王福、刘伯达、江元三、江衍、蔡胜等南宋末至元初的刻工。是书为综合历代史料编撰而成的通史,是一部颇具规模的大书。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载,此版本的原刻本,全国尚无一家图书馆收藏全帙,收藏卷数最多的是上海图书馆,有一百九十九卷。拍卖图录上对此书的表述,与有关资料的记载相符。当时我已收藏有宋版佛经,却没有元刊本。宋刻元刊,历来价格不菲,无力购买一部元版书,买一册元版零本,也好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于是决定去上海参加拍卖会。在拍卖预展时,我仔细地审鉴了这册《通志》的每一页,发现个别书页稍有断版,但没有修补的痕迹,因补版的字体与原版字体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两者的差异是可以分辨出来的。这几十页书的字体如出一辙,显然是出自同一写工之手,而且是用质地柔韧的薄皮纸刷印。再者,元明递修本虽然行款、边栏、鱼尾,甚至刻工等与元刻原版相同,但递修补版的是黑口,而元刻本是白口。是书楷体上版,字大如钱,刻印清晰,开本约为39厘米×26厘米,宽阔疏朗,令人赏心悦目。所以此拍品确定为元版元印无疑。

元刻本《通志》零叶

第二天拍卖,虽然元刊《通志》是零本,但竞买者还是很多,物以稀为贵,元刊零本亦难求!当我正紧张地竞拍时,突然有一位不认识的青年,匆匆走来向我“打招呼”,意思是他的朋友也在竞买此书,要我“让一让”。我昼夜兼程,在火车上颠簸了十五六个小时(那时尚未出现高铁)赶到上海,不就是想买这册书吗,怎么能轻易“让一让”呢?于是我友好地对这位书友说:“你们年轻人有的是机会,何必跟我争呢?”一般来说,在拍卖场上,只要看见熟人在举竞买号牌,我都不会与他竞争。然而,拍卖场毕竟是竞买者“角逐”的场所,与不相识的买家竞争,就不必考虑礼让了。又经过几番“较量”,我终于如愿以偿拍到元刊《通志》零本,了却了我多年来想拥有元版书的心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五... 《长沙起义》这段历史,除了程潜和陈明仁的精心策划与谨慎行事、共产党人的冷静果敢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
原创 沙... 提到西方历史,罗马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继承了凯撒的位置,成为了罗马的第一任皇...
原创 南...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敬请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获取我们今后的文章,也能参与到更多讨论和分...
原创 1... 皇太极,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创立者,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尽管他为清朝建立和巩固了强大的基础,但...
原创 吴... 吴敬中在天津解放前,乘坐飞机逃离了现场。无论他是因畏战而逃,还是另有特殊使命,都已无关紧要。我们只需...
原创 中... 清朝早期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来自准噶尔汗国。虽然康熙帝曾三次亲自西征,成功消灭了噶尔丹,但准噶尔汗国...
原创 解... 在光鲜亮丽的社交圈中,朱仙美曾被视为众人艳羡的对象,她那奢华的生活方式和如同“土皇帝”般的显赫地位使...
原创 1... 1947年2月的一天,正在狱中的杨虎城突然见到一伙人闯进来,强行带走了自己的妻子谢葆真。 入狱多年,...
原创 本...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治理由人主导,朝廷权力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许多时候,统治者常常凭个...
原创 让... 你有没有想过,在全世界都在跟中国做生意的时候,竟然有一个国家,能让中国连续十几年年年亏钱还愿意买单?...
美国的第一批犹太移民 作者:Bernard Weinstein 博士 1 应用经济学名誉教授 北德克萨斯大学 犹太移民到美...
原创 宋...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一直是文化界中的一个阴暗力量,而苏轼恰恰成为了这股力量的牺牲品。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才...
原创 清... 漫步苏州古城小巷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长期以来一直是省级机关的中心。然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一个...
原创 赊... 赊刀人这个词,有些人或许耳熟能详,有些人却可能完全不知情。那么,赊刀人究竟是个什么行业?其中又隐藏着...
原创 总... 1967年某日,在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情。会议刚结束的第二天中午,时任总政治部...
原创 历...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淄博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制品 7月17日,记者从淄川区相关部门了解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近日正式启动了老爷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原创 私... 帝制中国持续了两千年,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汉代儒家学者的观点来看,这一点对现代人来...
原创 宋... 楔子: 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位备受推崇的“文臣”,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一位是李善...
看得见与看不见:中世纪世界的监... 由 Brewminate 使用 AI 创建的中世纪迁移图像,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