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袁世凯已然成为中华民国名义上的终身大总统,但他并未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袁世凯竟然宣布自己即将称帝。对此,蔡锷、唐继尧等人联合在云南发起了“护国运动”,以反对这一复辟帝制的行为。经过激烈的对抗,袁世凯最终在短短83天的帝位上匆匆退位,并宣布废除帝制。几个月后,他因患尿毒症去世,这场闹剧就此画上了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刚刚即位时,除了在天坛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留下了一张令后人忍俊不禁的滑稽照片之外,他还特别颁布了诏书,赐予所谓的“嵩山四友”五项特权,其中包括不必跪拜称臣这一皇帝时代的独特殊荣。那么,究竟“嵩山四友”是谁?他们为何能够得到这样的优待呢?
1915年12月,袁世凯通过诏书宣布:“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謇皆因德行出众,声望卓著,在当代堪为人伦楷模,亦可视为道义之交……”他称这四位为“嵩山四友”,并赐予他们特殊的荣誉。接到诏书后,政事堂经过商议,最终提出了五项特权:无需跪拜称臣、可以在宫内乘轿、皇帝临朝时可以直接坐座、每年给予两万元的岁费,并赠送特殊的朝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徐世昌。徐世昌出生于咸丰五年(1855),是河南卫辉府人。由于幼年时父亲去世,他的家庭境况十分贫困。然而,徐世昌勤奋好学,且擅长结交各方朋友。在二十四岁时,徐世昌与袁世凯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当时徐世昌因家境贫困未能参加乡试,而袁世凯慷慨解囊,资助他白银百两。凭借袁世凯的帮助,徐世昌成功考中进士,后来,他又帮助袁世凯推荐给上司李鸿藻,最终袁世凯被任命为新建陆军督办,而徐世昌则成为参谋营务处总办。随着袁世凯步步高升,徐世昌也逐渐步入政界。然而,当袁世凯准备称帝时,徐世昌主动辞去职务,隐居青岛。直到1915年5月,袁世凯多次邀请,徐才重新出山,担任北洋政府国务卿。但随着帝制风波的展开,他很快辞职,回到家乡。最终,徐世昌于1938年因病去世,享年85岁。
赵尔巽则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来自奉天府铁岭。赵尔巽年轻时即考中进士,仕途顺利,曾任湖北乡试副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等职。光绪年间,赵尔巽多次被任命为要职,先后担任过湖南巡抚、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在任期间,他政绩卓著,深得百姓赞誉。清朝灭亡后,赵尔巽隐居于青岛。在袁世凯的邀请下,他出山并自比古人伯夷、叔齐。袁世凯为其弟赵尔丰在保路运动中的罪行洗清后,赵尔巽决定出山,并被任命为清史馆馆长,负责编纂《清史》。赵尔巽耗费毕生心力完成了《清史稿》的编纂工作。1927年,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李经羲,生于咸丰七年(1857),安徽合肥人,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侄子。凭借这一背景,李经羲迅速在官场崭露头角,历任广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913年,袁世凯任命李经羲为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护国运动爆发后,袁世凯派遣李经羲前往云南安抚蔡锷等人,但李经羲并未执行命令。袁世凯去世后,李经羲幸运地未遭牵连,在段祺瑞、伍廷芳掌权时,他曾出任财务总长。随着段祺瑞被免职,李经羲成为国务总理。然而,张勋复辟后,李经羲的内阁很快解体,之后他彻底退出了政坛。李经羲于1925年在上海去世。
最后要提到的是张謇,他生于咸丰三年(1853),江苏南通人。张謇因科举中的优异成绩成为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并受到张之洞的赏识,随即创办了大生纱厂,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1915年,由于不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条款,张謇愤然辞职,投身民间事业,创办了气象台、电气公司,并发起了多个社会改革活动。张謇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化事业,创办了超过百家企业。1926年,他在南通去世,享年73岁。
袁世凯赐予“嵩山四友”特权的行为,很多人认为是在模仿汉高祖刘邦尊奉“商山四皓”来保住太子刘盈的位子。然而,由于四位“嵩山四友”无一人公开支持袁世凯的称帝行动,甚至有如徐世昌和张謇等人明确与袁世凯划清了界限,这一举动反而暴露出袁世凯称帝的孤立与违背民心,最终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