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今年春天曾撰写《1943年,关向应垂泪对彭德怀说:不要闹了,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一文,详细阐述了1943年4月7日,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在太行山区发表的《关于民主教育的谈话》一文。这篇讲话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并未能与当时的抗日战局及背景产生强烈的契合。毛泽东和邓小平随后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但彭德怀对此并未过于在意,显得有些不以为然。
而在今年五月,老覃又写了《刘伯承带病作检讨是彭德怀要求的?多少年了,这件事应该讲清楚了》一文,提到了彭德怀与刘伯承在1943年9月,从华北前线共同返回延安的过程。此时,彭德怀和刘伯承的回延,是为了参加党的七大。
实际上,关于党的七大的召开,毛主席早在1937年便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提出了召开该会议的计划。然而,这一重要的会议经历了五次延期,最终才于1945年顺利召开。因此,彭德怀和刘伯承回到延安后,首先参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作“第二次九月会议”。接着,他们又参与了延安整风运动。
师哲,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于1940年3月跟随任弼时返回中国,之前并未与彭德怀有过接触。直到1943年10月的一天上午,师哲到延安杨家岭任弼时的窑洞里整理材料时,才第一次见到了彭德怀。
当时,彭德怀身着朴素的衣服,穿着一件褪色的普通干部服,既未佩戴军帽,也没有挂“八路军”徽章,但他那种英武的气度却是显而易见的。从他的一举一动,可以立刻看出,他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军事将领。
师哲在回忆这次初见彭德怀的情景时,在《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一书中写道:“他的雄姿与神采深深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一瞬间,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传统戏曲中关云长的形象。”那一刻,师哲努力回想,这位气度非凡、无声自威的将领究竟是谁?直到任弼时向他介绍道:“这是彭副总司令,刚从前方回来。”师哲瞬间就把彭德怀的名字与他那深刻的印象对上了。
果然,“百闻不如一见”。彭德怀身上散发出来的威严与气质,毫无疑问与古代名将的形象如出一辙。他的神态、姿态、甚至那种自然而然的威慑力,都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情。师哲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崇高的敬意,然而,彭德怀却并不多言。他并不愿浪费时间与别人进行无意义的闲谈。
真正与彭德怀熟络起来,是1945年彭德怀搬入枣园之后。那时,国内外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毛主席决定让张闻天和彭德怀搬到枣园,与其他书记处的同志们一起住,朝夕相处,共同商讨国家大事。虽然工作繁忙,但每当夜晚,彭德怀总会在果园里散步。而师哲也常在果园散步,两人因此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接触。
久而久之,师哲与彭德怀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每当见到彭德怀时,师哲总是热情地称他为“彭老总”,这一称呼显得非常亲切。可是,彭德怀几次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最终,师哲意识到彭德怀似乎不喜欢这个称呼,于是主动问了原因。
彭德怀沉思片刻,终于开口,语气沉稳而沉重地解释道:“‘老总’这个词,其实是旧社会百姓对所有拿枪的军人的一种‘尊称’。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无依无靠,不敢得罪军人,但又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些拿着枪杆子的‘恶人’,于是只能用‘老总’这个模糊的称呼。现在,我们在同志之间完全不需要使用这个词。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应该直接称呼我的名字。”
听完彭德怀的解释,师哲深受震撼,心中对彭德怀的敬意更加深厚了——这个人,不仅是个大将军,更是一个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的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