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州古城小巷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长期以来一直是省级机关的中心。然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一个极为特别的情况——江苏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并未驻扎在南京,而是选择了苏州。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呢?
实际上,江苏巡抚并非不能驻南京,而是不愿与两江总督共享一个城市。这究竟为何呢?今天,我们便来揭开这一谜团。
江苏巡抚衙门的历史
江苏巡抚衙门的旧址,位于今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包括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和后楼等,至今依然屹立。这些建筑曾经宏伟壮丽,门厅建筑采用了硬山顶设计,面宽五间、长达23米,深度为10米,规模相当大,可想而知当年的气派。然而,遗憾的是,主体建筑的大堂在1980年被拆除,留下的仅是这座历史的影像。
苏州巡抚的由来
巡抚衙门,正式名称为巡抚都御史台,俗称抚台衙门。从明代开始,巡抚作为地方最高长官的职务便设立了。明宣德五年(1430年),应天巡抚开始驻守苏州府,管辖南直隶,即今天的江苏、上海和安徽的部分地区。进入清朝后,巡抚的职务变得更加权力集中,负责一省的军事、行政、刑法等事务。
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省正式成立,江苏巡抚的职位也随之设立,专责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及太仓直隶州的管理,巡抚依然驻苏州府。直到辛亥革命后,这一职务才被废除,改为都督。
巡抚衙门的地理设置
通常,巡抚衙门都设在省会,但清代却有个别例外。在多数情况下,总督和巡抚的职位由同一个城市的官员担任,但江苏这一特殊的布局却并不常见。两江总督驻南京,江苏巡抚则驻苏州。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呢?
督抚争权的背后
督抚同城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相互监督,防止两者滥权。然而,历史上总督与巡抚之间常有矛盾,甚至彼此勾心斗角。虽然总督的地位略高,但两者的职权往往存在交叉,彼此权力的重叠导致了许多权力争夺。慈禧曾经下过谕旨:“总督主兵事,巡抚主吏事”,但是这一分工并未完全奏效。由于这种局面,江苏巡抚选择长期驻守苏州,而不是与两江总督在南京同城。
孙宝瑄的记载
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曾提到:“两江总督名为统辖三省(江苏、安徽、江西),体制庞大,但实际上他的权力仅限于四府。”尽管江苏巡抚的权力十分巨大,但为了避免与两江总督发生直接冲突并加强对苏松两地区的管理,江苏巡抚选择了长期驻守苏州,这也使得江苏巡抚的职能更加集中和高效。
明清名臣的身影
自明朝以来,江苏巡抚衙门涌现了不少名臣,他们在治理江苏、关心民生、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善于理财的周忱
周忱,明朝前期的著名理财能手,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并负责巡抚江南。在任期间,他亲自走访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提出减轻税负的建议,成功将苏州的赋税从二百七十七万石削减至七十二万石。这一系列改革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也使得他在历史上声名远播。
刚正不阿的海瑞
海瑞,明朝的著名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闻名。担任应天巡抚期间,他通过严格的法制和高效的政治手段,推动了多项改革,得到百姓的尊敬。民间称其为“海青天”,他也因此在历史上留名。
清正廉明的汤斌
汤斌,清朝政治家,官至工部尚书。他在江苏任职期间,推行一系列清廉的政策,严惩贪官,改进民生,改革教育,深受百姓喜爱。他的名声更因极度节俭、与民同乐的作风而广为流传。
一丝一粒的张伯行
张伯行,清朝的著名理学家和政治家,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始终保持清廉自守。尤其以“拒绝收受贿赂,一丝一粒,不为民生所累”而著称。他以廉政和正直的态度,深得人民的爱戴。
振灾救民的梁章钜
梁章钜,清代学者和政治家,在江苏担任布政使期间,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和灾后重建。特别是在江淮大水灾期间,他捐资救助难民,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深得百姓赞誉。
禁烟先锋的林则徐
林则徐,清代著名政治家,尤其以禁烟运动而闻名。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他大力整顿地方官吏,推行司法改革,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灾民脱困。此外,他还坚决禁烟,提出了“禁烟以救国”的口号,成为历史上反对鸦片的重要人物。
和平交接的程德全
程德全,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担任江苏巡抚期间,正逢辛亥革命爆发。在多次上书要求清廷改革无果后,他毅然站在了革命的一方,成功推动了“和平光复”在苏州的实现,为江苏的和平过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
江苏巡抚衙门和历史上的名臣,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江苏巡抚长期驻守苏州,既是历史安排的结果,也深刻体现了清代地方治理的复杂性。无论是治理改革、民生救助,还是历史遗存的文化,巡抚们的足迹始终留下了浓厚的印记。
下一篇:美国的第一批犹太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