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任何一个新建立的政权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和太平盛世期。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还有大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在这些时期,虽然也存在官员的腐败现象,但大多数官员都不敢肆无忌惮地进行贪污腐化,毕竟权力刚刚建立,任何明显的腐败行为都可能招致民众的反感和社会的不满。
然而,这一规律在只有七十年历史的苏联却并不成立。实际上,早在苏联刚刚成立时,腐败的温床和特权制度就悄然滋生,尤其是在列宁时代,腐败的种子早早地埋下了。
当时,俄国正处于多年的战乱后,经济和社会基础薄弱。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推进社会主义公有化,列宁实施了国有化政策,将重要的企业、资源和土地都收归国有,企图通过国家的力量来统一分配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资源。然而,尽管列宁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些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必须依赖基层官员来执行,这为贪污腐化提供了温床。许多掌握重要资源的官员,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甚至通过收受贿赂、挪用公款等手段,积累自己的财富。
在当时,苏联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官员提供优待的特权设施,比如干部餐厅、干部子女学校、以及供老干部享用的医院等。尤为讽刺的是,苏联当时宣扬共产主义思想,主张人人平等,这些特权机构的出现,简直与苏联的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尽管列宁察觉到这一现象,并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如限制官员工资等,但收效甚微。因为官员们的收入和财富来源,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规定的工资,腐败现象几乎无可避免。
进入斯大林时代,腐败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斯大林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公然将官员的特权制度合法化。许多官员享受着免费的豪华别墅和专车,免费提供特效医疗,甚至有专门的干部子女学校。这些政策不仅加剧了官员的腐化,也让整个国家的资源更加集中在特权阶级的手中。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感叹道:“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不如沙俄时期,因为民众应得的资源都被我们这些官僚阶层拿走了。”
赫鲁晓夫随后采取了改革措施,着手改变斯大林时期的特供政策,并推行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虽然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官僚阶层的利益,但也导致了赫鲁晓夫自己被推翻。特权阶级为了重新夺回控制权,推举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特权制度,并且还进一步增加了高级官员的福利。这使得特权阶级的利益更加巩固,也让苏联的官员腐败问题达到顶峰。
勃列日涅夫之后,苏联的领导人接连更替,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登台,但由于他们在位时间都不长,且未能有时间推行有效的改革,直到戈尔巴乔夫的出现。戈尔巴乔夫是一位年轻的领导人,虽然他对改革充满信心,但面对苏联长期积累的腐败问题,他也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政治体制的腐化,还是经济体系的僵化,苏联的腐败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最终,1991年,苏联在内部腐化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解体。特权阶级的成员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这一体制的终结。回顾苏联七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灾难史,也是一部官僚阶级发家致富的历史。整个苏联的历史,是在腐败与反腐之间的较量中不断沉浮,最终以特权阶级的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