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尽管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战败后丢盔弃甲,他们依然不肯放弃任何一线希望。退守到台湾、海南岛等海岛的他们,试图借助天堑般的海峡,固守岛屿并做出反攻的准备,将这些岛屿打造成日后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为了彻底根除这股势力,中央军委发布了指令,要求在1950年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然而,在雷州半岛的40军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韩先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薛岳这家伙似乎受到了周瑜的启发,竟然构建了一个‘伯陵防线’。这样一来,我们从哪下手?”韩先楚眉头紧锁,情绪显得有些焦虑,“我们的士兵是‘陆地猛虎’,可一旦进入海上,我们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再加上渡海的船只不足,我们的后勤保障也显得匆忙不堪。”指挥所的气氛十分沉重,所有的将领纷纷表达自己的忧虑,似乎前方的困难比预想的更加严峻。
正在韩先楚为突破困局而苦思冥想时,传来了一个消息——一艘形迹可疑的渔船在海域被截获,船上的渔夫自称有“妙计”相告。或许,局势终于有了转机。
此时,守卫海南岛的正是国民党内赫赫有名的“战神”薛岳。年仅11岁便考入陆军学校,22岁时就成为了援闽粤军的上尉参谋,屡次表现出色,前途无量。北伐期间,薛岳因其勇猛无畏的表现,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任命其为第一师师长。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薛岳打出了自己惊人的战绩,四度长沙会战,他都以大胜告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功,尤其是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他通过侧击战术大败日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
尽管如此,薛岳在面对红军时却屡屡失利。毛主席的“四渡赤水”令薛岳的八个师和二十多万大军陷入困境,他未能阻止红军的撤退,反而成为毛主席调侃的对象:“有劳伯陵兄远送”。然而,薛岳对于自己在海南岛上设置的“伯陵防线”依然充满信心。凭借5个陆军军、特种部队、海军舰队和空军力量的强大支援,他自信地认为解放军的攻势难以突破这些层层防线。
然而,在解放军的渡海作战指挥员——“旋风司令”韩先楚面前,薛岳的信心最终没能抵挡住解放军的势如破竹之势。韩先楚是一位以果敢、迅猛著称的指挥官,他的军事风格与薛岳截然不同。年轻时,他便投身革命,参加了多场游击战,并多次以少胜多,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屡屡打出惊天战绩,名声远扬。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击,屡次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因此被授予“旋风司令”之称。
尽管韩先楚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但面对海南岛的防线,解放军依旧面临了巨大挑战。首先,解放军一直以陆军为主,缺乏渡海作战的船只。更糟糕的是,国民党撤退时带走了大量船只,留下的都被销毁或损坏,导致解放军能用的船只寥寥无几。其次,解放军的士兵大多数来自东北,几乎没有水上作战经验,许多人甚至出现了晕船现象,严重影响了作战士气。而且,由于琼州海峡的气候条件复杂,渡海的最佳时机非常有限,往往只有每年春季的正月到清明期间可以趁北风顺利渡海,否则便是逆风,渡海作战将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韩先楚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亲自走访渔民,了解海风潮汐规律,决定在谷雨前采取行动。为了解决船只问题,他动员了周边的渔民,确保他们的家属能得到保障,这样船工们便能全力支持渡海作战。同时,韩先楚还亲自组织渔民对士兵进行“特训”,使士兵们学会了航海技能,并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士兵们克服对水上作战的恐惧心理。
在这段准备期间,一个古怪的渔夫的出现给了韩先楚很大的信心。1950年冬,一只破旧的小船在傍晚时分悄然靠近岸边,船上的渔夫向解放军的巡逻队报告说自己是琼崖纵队的参谋长符振中,急需见韩先楚。符振中自1939年海南沦陷起便参与了琼崖抗日独立队,是中共琼崖特委的重要成员,他的到来极为关键。
符振中带来了海南岛的内部情况,以及薛岳兵力部署和防线的详细信息。最重要的是,符振中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战略:解放军可以通过从岛屿的侧翼分批登陆,与岛上的琼崖纵队汇合,打乱敌人的防线,使得薛岳无法预料到解放军的真正主力,进而加速敌人的溃败。符振中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解放军的信心,为即将开始的渡海作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后,解放军最终在1950年4月16日,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渡海作战。韩先楚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带领战士们乘坐300余艘船只,从雷州半岛出发,分成东西两路前往海南岛进行登陆。尽管敌人早已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但由于解放军使用的是体积较小的船只,敌军的轰炸几乎未能造成实质性打击。最终,解放军成功登陆,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三天内就击溃了“伯陵防线”,并包围了敌军的大部分主力。最终,解放军在5月1日彻底解放了海南岛,而薛岳则仓皇逃亡台湾。
这一系列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海南岛的胜利也证明了,即使是号称“战神”的薛岳,在解放军众多英才的面前,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