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权动荡,群雄逐鹿,天下纷争四起。在这片乱世之中,各地的军阀纷纷崛起,力图占据一席之地。最终,随着长期的混战,刘备所领导的蜀汉、曹操的曹魏、孙权的东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局势一度极为复杂。
东吴的掌权者虽名为孙权,但许多人都知道,东吴的基业实际上是由孙权的哥哥孙策打下的。正是由于孙策的雄才大略,他的挚友周瑜才会全心全意地辅佐孙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周瑜都尽心尽力为孙家的江山鞠躬尽瘁。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孙策临终时曾对孙权嘱托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显示了孙策将周瑜视为托孤大臣。然而,历史上却并非如此,孙策并没有真正将周瑜列为托孤之人,而是选择了张昭。那么,究竟为何孙策会如此选择?难道张昭的能力和忠诚,真的要胜过他的生死之交周瑜吗?
江东双璧
提起孙策和周瑜,二人自幼便是至交好友。孙策来自浙江,而周瑜则是庐江人。虽然两人原本并不在同一地方,但在董卓之乱时,孙策的父亲孙坚出征平叛,为了防止妻儿受害,他将家人送往庐江避难。正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孙策与周瑜相识。
周瑜出身于庐江的周氏家族,家族成员多为显贵,祖辈在朝为官,曾任三公,周瑜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族教育和礼仪。相比之下,孙策虽然也是武将世家出身,但显得更加豪爽直率。两人性格互补,相互欣赏,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孙策在庐江避难时,周瑜几乎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两人常常一起谈论心中的理想和志向,分享人生的痛苦与喜悦。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几乎可以称作生死之交。为了表明兄弟情谊,孙策还特地带周瑜去见母亲,并在母前互表心意,宣称两家是通家之好。
然而,好景不长,孙策的父亲孙坚因与袁术的矛盾而被害,孙策随即投身报仇,带领父亲的旧部离开了袁术。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周瑜不仅没有抛下孙策,反而毅然决然地跟随他,远离袁术的怀抱,一同返回江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周瑜甚至通过自己的舅舅庐江太守和家庭资源,帮助孙策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最终形成了东吴的根基。周瑜的足智多谋、深思熟虑的计划,成为了孙策得以在乱世中崛起的重要助力,甚至可以说,若没有周瑜,孙策恐怕难以如此顺利地打下江东。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策和周瑜不仅一同打拼江山,甚至连美女也共享。当时江东最著名的美人——大乔和小乔,被这对兄弟瓜分,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两人由兄弟变成了连襟,感情日益深厚。孙策甚至感慨道:“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番话,不仅是对友情的讴歌,更是对命运的自得。
然而,命运弄人,孙策在辉煌时刻却未曾预料到不久之后的离别。两人的关系虽深,但终究因为战争和命运的无常,未能永远并肩作战。孙策的早逝,给周瑜带来了深重的打击,周瑜甚至未能在孙策临终时见上一面。
临终托孤
孙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功地在东吴一带打下了自己的江山。这个成就令许多英雄都感到忌惮,曹操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却预测了孙策的命运,他认为孙策虽然有勇有谋,但终究缺乏远见,早晚会死于非命。郭嘉的预言最终应验,孙策在一次与许贡门人的交战中受重伤,不久后便去世。
孙策在临终时,意识到东吴的未来仍需处理好继承和辅佐之事。他的儿子尚未成年,无法承担如此重任,因此孙策最终将继承权传给了已经成年的弟弟孙权。然而,关于辅佐之臣,孙策的决定却让人费解。尽管与周瑜的关系异常亲密,孙策却将弟弟托付给了张昭,而未将周瑜列为托孤大臣。
这一决策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孙策不信任周瑜,有人则认为孙策想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周瑜,也可能是考虑到江东的权力平衡。毕竟,周瑜当时还未满三十岁,尚属年轻,如果强行让他成为托孤大臣,可能会遭遇江东豪强的反对,反而不利于东吴的稳定。
孙策如此安排,也许正是为了让周瑜能够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才能,不至于陷入权力的争斗当中。孙策的这一“深谋远虑”,不但为孙权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也为周瑜后来的辅佐打下了基础。
孙权的回忆
多年后,孙权称帝,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特别是他继承东吴的经过,令他不禁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意思是,如果没有周瑜的辅佐,他根本无法成为帝王。即使周瑜没有成为托孤大臣,但他依然在背后默默为孙权撑起了江东的一片天。
周瑜的忠诚和智慧,最终帮助孙权巩固了江东政权。正是基于孙策的奇特托孤安排,周瑜得以在与张昭的角逐中站稳脚跟,最终与孙权并肩作战,助力东吴建立起强大的基础。
不久后,周瑜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孙策与他之间深厚的友情也随之断裂。两人未曾共度晚年,但那段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成了历史上最为动人的传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