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没有在开战初期集中全国力量先消灭中国,然后再继续扩张,发动太平洋战争呢?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在中文互联网中被热烈讨论,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好问题。但有一个视角或许被忽视,那就是,日本是否曾考虑通过发动太平洋战争来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呢?
日本,作为一个独特的国家,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就一直面临着陆海军之间的严重矛盾。这种矛盾,尤其在日本开始建设现代化军队时,逐渐显现出来。明治政府在组建军队时,选择了“英之海军,法之陆军”的策略,即模仿英国的海军和法国的陆军。普法战争之后,德国的普鲁士成为日本陆军的主要学习对象。虽然这种策略让日本的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
英国和德国分别代表了海权和陆权两个方面,两国的陆海军都在各自的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海军和陆军的双重师承却导致了日本在两军之间的协调困难。日本的陆海矛盾并不只是源自这种学习模式,真正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倒幕战争中的两股主导力量——长州藩和萨摩藩。长州藩后来成为了日本陆军的支柱,而萨摩藩则成了海军的主要支持者。两者之间的历史矛盾,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军事战略的走向。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南进与北进战略逐渐成型。北进派认为日本应该先通过对中国的战争消灭中国,然后再向北进攻苏联。而在这一战略构想中,陆军将扮演绝对主导的角色,因此,北进派得到了陆军的支持。与之对立的是南进派,主要由海军支持,他们认为日本应该向南扩张,因为东南亚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对于海军至关重要。南进派提倡逐步在太平洋扩展势力,并试图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孤立英国和荷兰。换句话说,海军并不希望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至少在初期阶段,他们希望避免与美国对抗。
然而,到了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为了平衡陆海两军的利益,提出了“南北并进”的战略。尽管如此,至少在这一阶段,北进战略依然是日本军部的主流意见。陆海两军普遍认为,必须先在中国实现“中间突破”,然后再做出下一步决策。然而,实际情况却让日本军部面临了巨大的困难。
中国得到了苏联、英国和法国的援助,且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远超日本的预期。日军低估了中国的抵抗力量和中国的持久作战能力,使得战争进入了一个长期僵持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放弃通过短期战争解决中国问题的战略,因为中国的战争已经变成了一个消耗战,远远超出了日本能够承受的范围。
此时,日本的战略重心转向了切断中国的外援,并通过隔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来实现对中国的彻底控制。因此,无论是南进还是北进,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为了尽快结束中国战场而采取的策略。
1940年,日本政府最终放弃了北进战略,转而全力实施南进战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战略的转变呢?促使日本做出这一决定的因素,既有军事上的考虑,也有国际政治的变化。
首先,北进战略在军事上已经陷入困境。日本的陆军在中国战场上已经投入了大量兵力,北上进攻苏联的能力已经接近饱和。而日本海军虽然强大,但海军力量毕竟无法直接参与陆战,因此无法有效支援陆军进行北进。再加上关东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惨败,暴露了日本陆军在规模上无法与苏联对抗的现实,这一切都让北进战略看起来更加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德国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与德国结成同盟后,曾希望与德国共同进攻苏联,实施北进战略。然而,德国却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让日本的北进计划彻底破产。此时,日本海军的声音变得更加突出,他们开始主导日本的南进战略。
虽然日本海军在初期并未计划直接与美国对抗,但随着欧洲战局的变化,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德国迅速击败了法国和荷兰,而英国则陷入了欧洲战争的泥潭,无法再顾及远东的局势。对于日本来说,这一局势意味着南进战略的时机到了。然而,日本军部仍存在一种错觉,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地,就能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
然而,这一判断很快被现实击破。美国总统罗斯福坚定支持介入欧洲战争,且在日本军队进攻法属印支后,美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冻结了日本的资产,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的反应令日本军部震惊,而日本的陆军则坚信,只要不进一步行动,冲突应该不会升级。
然而,1941年,随着美国对日的全面经济制裁和军援政策的实施,日本的外交选择变得愈加有限。尽管日本政府曾尝试通过谈判与美国达成妥协,但最终的结果是,战争几乎成为了无法避免的结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