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来的永远是偷来的!长期以来,韩国非常喜欢将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当成自己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取得几次申遗成功后,更是孜孜不倦将“拿来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至于原因,自然是这样的行为能够为韩国带来令人瞠目解释的经济效益。
泡菜、瓷器、造纸术,甚至就连端午节都登上了韩国申遗的名单。只不过这一次,中国不再惯着,直接甩出137份证据,让韩国自以为豪的千年文化传承,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那么,中方拿出了什么样的新证据?韩国会甘心沦为“小丑”吗?
摆上国际谈判桌的文化清单
2025年5月30日,针对韩国一次次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变成韩国的历史文化进行申遗,中国决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137项证据。其核心论点只有一个:这些文化并非韩国原创。风暴的中心,是几项韩国引以为傲的文化项目。
从“江陵端午祭”里跳着安东假面舞的身影,到家家户户引以为傲的制酱工艺,从博物馆里闪着幽光的细纹铜器,到已被列入名录的燃灯会和“大木匠”技艺,甚至连传唱世界的民谣《阿里郎》,也被卷入其中。
由于中国给出的这些证据有理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得不重视起来,最终决定给与韩国45天的申诉期,要求其在申诉期内拿出能够自证原创的补充材料。很明显,虽然韩国尝到了申遗的甜头,但是从来想过中国会拿出这么多的新证据来进行反驳。
如今这个期限已过,从已知的消息来看,韩国根本没有提交什么新的补充材料。毕竟之前申遗能够成功,是因为中国不愿跟他们一般见识,既然到了提交证据的地步,那么韩国马上就露出了狐狸尾巴。
遗产申报名录,其实是一本经济账
明明不是韩国的,为何韩国如此执着于一纸名录?因为只要申遗成功,就能带给韩国想象不到的经济利益。申遗成功,就像给一项文化产品拿到了最权威的全球认证,能迅速点燃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引擎,泡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搭上文化输出的快车,韩国泡菜产业的出口额在十年间翻了数倍,一举突破12亿美元大关。“江陵端午祭”被列入名录后,游客量激增三成。安东河回村的游客,更是从每年十万人次,暴涨到八十万。
这串数字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旅游收入和出口利润。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它是一个可以撬动巨大商业价值的杠杆,一个能为国家形象镀金的超级品牌。所以,韩国也是在赌,赌赢了有钱有面子,赌输了,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一套被外界称为“文化裁缝”的模式应运而生。这套模式操作起来并不复杂:找到一个与邻国共享的文化元素,利用其传播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施展一番“裁剪”功夫。
第一步,剪掉历史。刻意淡化或删除该文化与发源地的历史联系。比如申报“江陵端午祭”时,闭口不谈屈原,只强调其本土的巫术祭祀属性,巧妙地与中国端午节划开距离。
第二步,缝上“韩式”商标。对文化形式进行一番本土化包装和改造,再捆绑上商业利益,固化为韩国独有的知识产权。他们甚至想为特定褶皱样式的饺子在美国申请外观专利,还曾有组织地修改维基百科上关于泡菜起源的词条。
当古老传承,遇上硬核科技的“亲子鉴定”
这套打法在过去相当奏效,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标准,曾一度更侧重于“活态传承”——也就是文化在当下是否还“活着”,对刨根问底的历史溯源,要求相对宽松。只不过当中国开始认真,韩国这一套可就玩不转了。
真正的转折点,是2025年,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主席国。新规则下,“历史渊源”和“原创性”被提升为核心审核标准。这意味着,光讲一个好故事已经不够了,你得拿出证据。
而中国这次,带来的不是卷帙浩繁的古籍,而是一份由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证据报告。这份报告对韩国泡菜和中国山东辣白菜进行了微生物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菌群相似度高达88%,再用碳14测年技术一追溯,发现中国的腌制工艺早了数百年。
通过用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分析“燃灯会”申遗图样,不仅发现其摹仿自唐代灯会,甚至在图层之下,找到了被隐藏的“长安西市”数字水印。
至于韩国所谓的“大木匠技艺”,中国技术人员对其进行3D建模后,发现其70%的术语、27道核心工序中的19道,都与中国宋代的《营造法式》高度重合。
至于安东假面舞面具,与早它千年的中国贵州傩戏面具,相似度达90%。细纹铜器上的纹样,和更古老的中国战国铜镜相比,相似度更是高达94%。
为了保证这些证据在递交过程中不被篡改,中方甚至动用了区块链技术进行存证。科技让历史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见,在这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和模型面前,任何“韩式包装”都显得苍白无力。
韩国终成“小丑”
最终的结局,毫无悬念。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东西,韩国自然拿不出什么靠谱的政局,结果直到7月15日来临的这一刻,也预示着韩国近期的申遗计划将全面受阻。但这远非事件的终点,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剧烈的连锁反应。
韩国内部率先陷入混乱,文化财厅的官员与学者之间爆发激烈争论,究竟是该承认部分文化源自中国,还是继续强硬对抗,成了烫手山芋。更深远的冲击,落在了韩国引以为傲的文化输出形象上。
一直以来,“韩流”以文化创造者和输出者的姿态风靡全球。但这次事件,无疑在其光鲜的品牌形象上划开了一道口子,让“文化挪用”的质疑声浪高涨。已有韩国女团因在作品中不当使用他国文化元素,而遭到全球粉丝的抵制。
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文化被过度捆绑于经济利益和民族自尊心时,它就可能偏离传承的本意,沦为一种策略和工具。历史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冰冷的科技证据面前,任何“再创作”,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根,不是吗?
信息来源:
潇湘晨报2025-05-29《韩国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比中国晚千年!》
新浪财经2025-06-01《鱼眼·观察丨从端午到木构技艺,中国137项铁证反击文化剽窃,联合……》